【2017《此生此地》再版評論之二】
? ? ? ?尋找屬于自己的那片森林
? ? ?—— 評胡寶林散文集《此生此地》
? ? ? ? ? ? ? ? ? 畢永剛
? ? ?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br>
? ? ? 沉甸甸的《此生此地》捧在手上,就心存敬畏。當年一個班的同窗出書了,又激動,又惆悵。激動在于,當舉杯慶祝寶林的辛勤汗水終于有了秋日的收獲。惆悵莫過于鏡中這個中年發(fā)福的男人——頭上一荒秋草,斑禿白發(fā),額頭雖無歲月的犁溝,但在言而無味公文往來中荒蕪了文筆,干涸了文思,于人生旅途中無語彳亍。面對寶林的這美文專輯,不由得心中自慚形穢,我是一個多么散漫憊懶的人?。?br>
? ? ? ?寶林是同窗中孜孜不倦、鍥而不舍追求夢想的行者。當年十八九歲一同入校的男男女女們,都是狂熱的文學青年。誰不曾在報刊上發(fā)過“豆腐塊”?誰沒干過文學社?誰沒有譜寫過激情四溢的詩句,偽裝過“為賦新詞強說愁”式的憂郁迷惘?甚至于在對夢中伊人悄悄吐露心跡的方式,都是古今中外情書的集大成者。那個他,還是那個她?還記得收到過的那些五言七言律詩,漢賦宋詞自由體,歌德拜倫式的告白,乃至莎翁的十四行詩么?那是個熱情似火、精力充沛的年代,是個戀戀在心、涓涓真情的年代,更是追憶無限、青春無悔的年代。那時,我們都在前行,都在追夢,都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書生意氣中揮斥方遒。只是這個馬拉松時效太長,路程太遙遠,一晃二十年就過去了。這條路上總有冷清孤燈相伴,總有寂寞枯燥相隨。同窗中多少人的激情夢想都在柴米油鹽的日子中慢慢荒蕪了,凋零了。只有一個人,依然無悔地在這條路上默默負重前行,熬過了冬,又耐住了夏,在百花燦爛的春天里,有了寄托著寶林萬千情思的《此生此地》。
? ? ?
? ? ?別人對我和寶林的印象最大相同之處在于,都長著虎牙。所不同的,他只有一顆,而我有兩顆。這大概是我唯一能沾沾自喜超越他的地方了。其實,還有一種東西,是我與寶林心有戚戚焉的地方,這也是夜讀《此生此地》的共鳴。那就是對農(nóng)村的記憶。我出生在秦嶺深山的農(nóng)村,與寶林魂牽夢繞的雍峪溝,有諸多相似之處。在《此生此地》中,我能身臨其境感受到字里行間對農(nóng)村逝去時光的淡淡追思、微微愁緒。那些熟稔的場景,讓我想起諸多記憶里的人和事。也曾在《汗水滴在暗處》里的夜晚,隨父親到南坡上麥地割麥,隨父親學習裝麥鐮、磨刃片、打麥腰、扛背夾。打麥腰的方式與《汗水滴在暗處》里描述的如同一轍。胳膊被麥芒扎過,微微泛紅的皮膚痛癢難忍。皮膚的刺痛與父親膛紅的臉龐、黑里透紅的的脖頸,在《汗水滴在暗處》里尋覓一二,那時不懂父愛是何物,現(xiàn)在父親這座山怎么也攀登不完,探尋不透。剛參加工作時,身處在《失語的學校》環(huán)境中,一般頭頂透風掉土泛黃草席頂棚的平房,一班娟娟老師氣質(zhì)的同事,更有一班調(diào)皮搗蛋淳樸可愛的學生。寶林雖無意于雕琢,《妞妞》、《把自己活成一個名人》卻都有小說的潛質(zhì),稍稍加工,就已是一部小說的專輯。
在這個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欲求日益膨脹、精神世界嚴重失衡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被手機取代,精神危機與日俱增,心理距離日益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像無根的浮萍,孤獨、虛無、失落,卻又無力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徐崢的“囧”系列,夏洛特煩惱式的反思,都在一幕幕鬧劇中尋求自我,迷失自我。誰是救贖的上帝呢?誰能在自我迷失中尋求自我救贖呢?《此生此地》追憶于“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的那個鄉(xiāng)村,尋根于漸漸流逝的老人舊事,漸漸變味的公序良俗。寶林尋覓的是鄉(xiāng)野的根,是青春時迷惘的念想,是農(nóng)村籍都市人縈繞的夢魂。漸變的是舊事的浮華,是成功抑或失敗的戀愛、友情、逃避和幻想??吹降氖乔樗汲罹w,是不合時宜的鄉(xiāng)野粗樸、愚笨民俗。20世紀八十年代,阿城的“三王”在尋根,賈平凹的《商州初錄》在尋根,莫言的《紅高粱》在尋根,韓少功的《爸爸爸》亦在尋根,根在哪里?根在世俗的、民族的土壤里,在土得掉渣的大爺?shù)臒煷?,在花里胡哨的大娘的碗筷里,在寶林雍峪溝歷史因素的潛在覺醒里,更在《此生此地》字里行間農(nóng)村籍都市人難舍鄉(xiāng)野文化的氣息和緊跟現(xiàn)代觀念的體量,重鑄和鍍亮雍峪溝自我形象的審美意識里。
寶林在審視雍峪溝歷史的過往,在回顧雍峪溝民俗的昨天,在對寂靜的鄉(xiāng)村世俗的、民族的重新認識,寶林的審美意識在潛伏因素中不自覺地蘇醒,在雍峪溝的表象中,追求和把握認識自我的無限感、永恒感和存在感。文化尋根沒落了,衰微了,很容易的被選擇性遺忘了,但自我永恒存在。我喜唱伍佰的《挪威的森林》,愛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同在20世紀八十年代,賈平凹的《浮躁》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都在尋求自我,都在謀求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贖?;蛟S是政治體制的不同,《浮躁》之后,有了頹廢的、自我封閉的、孤獨的《廢都》。在哪里自我救贖?誰也救贖不了誰。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夢,盡管莊之蝶在這個夢中掙扎,但現(xiàn)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使莊之蝶內(nèi)心深處的痛楚和靈魂掙扎得更辛苦,最后只能以瘋癲的方式來逃避這種痛苦?!杜餐纳帧防锞融H之路不是青春迷茫的兩性情愛,不是中年掙扎中的自我救贖,而是對社會、對他人的關(guān)愛,這是自我救贖,亦是寶林始終熱愛雍峪溝的根源。作為農(nóng)村籍的都市人,每天在機械的、看似漫無目的地行走在都市森林,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周遭,擁擠洶涌的車流,漫無天際的霧霾,空曠喧鬧的城市氣息,越發(fā)使人想念起鄉(xiāng)野文化,想念起魂牽夢繞的雍峪溝,想念起正月里社火鏘鏘咚咚的鑼鼓聲,想念起何時擁有突然的與眾不同的自我。尋夢的根在雍峪溝式的、每個個人心中向往的地方,那里山野遍綠,那里湖面澄清,雪白明月照耀大地,訴說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挪威的森林》)寶林心中的那片森林,或許有人涉足,但絕對沒有人深入。因為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都市的繁華,掩飾不了人們內(nèi)心的焦慮。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然后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洞松说亍肥乔啻好糟膶毶街?,是對過往歲月的總結(jié)。我在期待《此生此地》的延續(xù),在等待依舊追尋于文學路上的,仍然負重孤零零前行的寶林新作紛呈。入寶山而不空回,遇秀林而不迷色。駝負重行千里,人負重志遠方。期待積蓄潛伏的行者,用如泉涌的文思和椽筆,刊印一座新的寶山之林。
? ? ? ? ? ? ? ? ? ? ?【作家簡介】
胡寶林: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寶雞市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寶雞市作協(xié)理事,獲第二屆絲綢之路青年散文大賽銀獎、第六屆秦嶺文學獎等。
散文集《此生此地》2016年初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后,寶雞日報、西安晚報、人民網(wǎng)、鳳凰網(wǎng)、光明網(wǎng)、搜狐網(wǎng)、網(wǎng)易、騰訊大秦網(wǎng)、西部網(wǎng)、中國作家網(wǎng)、陜西傳媒網(wǎng)、陜西宣傳網(wǎng)、陜西作家網(wǎng)、北歐時報網(wǎng)等予以報道評介和關(guān)注。第二屆絲綢之路青年散文大賽首屆鄉(xiāng)愁散文論壇曾予以研討,受到評論家的好評,2017年再版。另著有勵志西游系列作品《悟空是個好青年》。
《此生此地》
一個記者的鄉(xiāng)愁之作
一個村莊的情感檔案
一段鄉(xiāng)村之子的心靈史
一部關(guān)注村莊人命運的鄉(xiāng)村書
《此生此地》寶雞銷售地址:
?萬邦圖書城(寶雞市經(jīng)二路銀座購物中心負一樓)
?理想國書店(石鼓山西濱河大道龍庭山水門口)
?寶雞書城(寶雞市經(jīng)二路火車站東一千米新華書店)
【鏈接· 媒體報道】
感人肺腑的村莊記 ? ?蕩氣回腸的心靈史
胡寶林《此生此地》再版
本報訊 ?一個記者的鄉(xiāng)愁之作感人肺腑,一個村莊的情感檔案蕩氣回腸。我市青年散文家胡寶林的散文集《此生此地》去年年初出版后,受到評論家和廣大讀者的贊譽和喜愛,一年售罄。日前,該書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再版面世。
胡寶林現(xiàn)為寶雞日報編輯策劃部副主任、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他以十多年新聞工作練就的敏銳洞察力,回視生養(yǎng)自己的雍峪溝,為鄉(xiāng)村的寂寞憂傷感懷,為鄉(xiāng)村的蛻變失落感嘆,著成散文集《此生此地》,并由著名作家呂向陽、文藝評論家楊曉林作序出版?!耙徊扛腥朔胃泥l(xiāng)村書,一部動人的鄉(xiāng)村之子的心靈史?!?這部真情文集由文匯出版社出版后,無論是在首發(fā)式上,還是由西安晚報等主辦的“絲綢之路青年散文大賽”首場散文論壇上,都受到了省市著名作家、評論家的好評。評論家們認為,《此生此地》是“一支當下鄉(xiāng)村變化狀態(tài)的心曲”,“細膩地表現(xiàn)了鄉(xiāng)村社會溫暖而美好的人情與人性,并對其面臨的沖擊流露出無限的憂傷”;以散文形式表現(xiàn)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三農(nóng)問題,《此生此地》是一個突破;《此生此地》寫得“真實、深刻、通透”,“寫出了自我的味道”。全國各大媒體關(guān)注、報道,各地文友紛紛購書、評論,熱度不減。
《此生此地》的反響讓作者更為確信:“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文字自有知音,盡管世界浮囂,但真情并不孤單。”面對讀者的期待,此次再版,《此生此地》基本保持原貌,只對篇目略作調(diào)整,使文集更純粹,更便于閱讀。據(jù)了解,新版《此生此地》將于近期上市,與廣大讀者見面。
寶雞日報記者 麻雪
(《寶雞日報》2017年5月11日刊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