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做艾灸,為何效果不同?
艾灸是一種可以保健治病的外治自然療法。
用點燃的艾炷、艾條在人體的穴位進行施灸(熏烤),通過激發經氣的方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功能,使其恢復人體健康狀態。
接觸過艾灸的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病人,艾灸幾次就有很大的好轉,甚至有的灸幾個療程就痊愈了。但是有的病人,卻要灸上幾個月、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好,也有不見好轉的人。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大致有如下幾種因素——
一、所患之病,所處的部位深淺不一樣
我們都聽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不要諱疾忌醫,也向我們闡述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病在淺層的病容易治,病在深層的病難治。
艾灸也是如此,從皮毛,肌肉,筋,骨髓。層層越往里,越難治。
病在淺層,艾灸溫灸的熱和藥氣容易到達,病自然好得快。
病在深層,艾灸溫灸的熱和藥氣難于到達,或說到達深層的病灶部位的熱和藥氣很少了。
施以艾灸時,人體能承受的溫度一般在40度到50度左右,每層都會吸收一定的熱力和藥氣,到深層的熱和藥氣當然就少得多了,病當然也就好得慢。
病在經絡上的病較易治些,病在六腑要難治些,病在五臟的病更難治。
絡絡堵塞,疏通經絡就好的。有的看起來很嚴重的,原來估計要幾個月才能治好的,但是有的幾個療程就有很大好轉了,有的不到一個月就好得差不多了。其實她們的病還是病在經絡層面上。如果正氣虛弱,病到了六腑,也就是膀胱、胃、膽、大腸、小腸、三焦,當然就難治多了,既要疏通經絡,又得調理六腑。正氣再虛,病再往里走,病到五臟,就更難治了。五臟就是指肝、心、脾、肺、腎。
二、患者形質未變的病容易治,形質已變的病難治
形質已變是什么意思呢?
如長瘤了,內膜異位,胃潰瘍了等。長得有瘤,不要奢望灸幾次就能好。得灸上幾個月。有的器官已萎縮,甚至老化,要想一下子就好,那也是不可能的,要有長期灸的打算。
內外都病,形質已變,元氣中氣大傷的病難治。
三、與所患之病的病程相關
患病的時間越長,消耗人體元氣就越多,身體就越虛弱,由于“正不壓邪”,病邪可能越深,就越來越難治。所以,發現身體不適就有及早就醫,早治早好,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
四、與患者體質有關
患者的體質好,病就好得快;
體質差,病當然就好得慢。
表面看起來一樣的病,但是有的人就好得快得多。病表面看起來一樣,但是人的體內綜合因素不一樣,人的體質不一樣。
體質好的,元氣強,體質差的,元氣弱。元氣弱的,自然就好得慢。
五、與心態有關
心態平和好得快,經脈較通暢,氣血運行就通暢,艾灸后容易進入體內,病邪排出的快,反之則慢。
六、與對艾灸的態度有關
“不相信人、擔心、害怕上當、懷疑”等……那么,在臨床中證實,容易相信人的人,艾灸的效果明顯好得很快,因為,“信任”是積極向上的,是正能量,是陽氣,與艾灸的陽氣相通,相助。
七、與患者的性格相關
脾氣急躁、易怒、易生氣、喜歡挑毛病的人好得慢,因為這幾種情緒容易形成虛火,而上行于心、肺、腦,使上焦受損,得上焦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肺心病,高血壓,中風、偏癱、鼻炎,咽喉炎、甲狀腺疾病等,都是比較難治的病。
八、與患者生活習慣相關
生活起居無節制的人好得慢。
熬夜、睡懶覺、飲食無規律,就猶如一個有漏洞的水桶,一邊裝水,一邊漏水。艾灸自然見效慢。
九、與患者的自我調節功能相關
艾灸強身祛病的原理是,通過艾灸,溫補人體陽炁,祛除體內寒濕,激發經炁,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最終目的是“激發人體自愈力”修復受損的細胞和器官,恢復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各個器官的功能,從而使各臟腑自我運轉和自我平衡。有的人,在艾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不適”反應,原本屬于“排病氣”現象,但有的人,就匆匆去醫院就診,就去找西醫問原因,然后聽西醫的說法,殊不知,西醫與中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兩個學術體系,西醫就告知是“過敏”反應,讓這類人吃藥、打針、甚至輸液“抗過敏”……也許暫時會消除“過敏”現象,但,哪知道,這樣就抑制了人體自愈力!并且讓病氣繼續留在體內!這樣一來,久而久之,人體的這種自我調節功能逐漸降低,甚至喪失。這樣治療起來比較慢。
十、與飲食相關
飲食上無肉不歡、喜歡冷飲的人好得慢。肉食是痰濕體質的禍根,是一切炎癥和癌癥腫瘤的營養,是形成血栓和堵塞血管和經脈的罪魁禍首,血液不清凈,血液循環慢,艾灸的陽氣進入臟腑及病灶就慢。冷飲,血遇寒則凝,凝就是不循環,不通暢。所以有這種飲食喜好的人,身體也好的慢。
十一、還有就是所用灸材的品質!
外形看似一樣的艾絨或灸條,或者包裝標注的三年五年艾絨或艾條……其實,一般人幾個認識?還有的人貪圖便宜,喜歡廉價商品,大家想想,這樣做艾灸能有好的療效嗎?
十二、再就是“灸法”!
灸……看似簡單,不就是手拿著灸條,或借助器具,包括艾灸盒、隨身灸、艾灸儀、甚至還有艾灸床……施灸嘛!
否!
施灸講究太多了……
首先是“辨證選穴”、“配穴”;
然后是“施灸技法”、“技巧”;
還有是“醫患互動”、“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