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愿意去電影院看這種以“伏妖伏魔”命名的片子,一聽就像是場鬧劇??伞斗飞嫌沉?,我卻說什么也得掏這張電影票,算是給上一段執念以善終。
片如其名,如果你覺得名字聽上去太鬧了,那么恭喜你,整部電影看下來,跟名字相比真是鬧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寫的“裝瘋賣傻”漫天亂飄,飄得人眼花繚亂。
可星爺無疑是絕頂聰明的,他一早就知道,看客們定會為其買單,尤其是有過上兩段教訓之后。前兩部西游題材的電影,起初的口碑并不盡如人意,誰叫他隱藏的太深,人人只覺“瞎胡鬧”,而胡鬧背后的深情與心酸,則是后來的翻案了。
這部《伏妖篇》更是繼承了一貫的胡鬧與無厘頭,鋒芒畢露,毫無收斂。
片尾字幕幾近結束,最后的最后,有這樣一幕:放映廳里,頭發花白稀松的老大爺,從黑色袋子里掏吹一個大喇叭,對著苦苦等待的觀眾說道:“不是大片,沒有彩蛋。假如是大片,怎么會沒有彩蛋?再重復一遍,不是大片,沒有彩蛋…….”
身旁等得早就不耐煩的弟弟趁勢說道:“嘿,果然沒有彩蛋啊?!?/p>
我問他,你沒有看出剛才那個人是誰嗎?
“?。坎粫侵苄邱Y吧?怎么這么老了,跟個老頭子似的。”
歲月催人老,星爺也不例外。而孤獨的人,老得更快。功成名就頭發花白之際,再來客串一回不起眼的“死跑龍套的”,煞有介事的自嘲一回,看上去著實像個收垃圾的老大爺。
這,就是給觀眾最大的彩蛋吧。
—1—
為什么觀眾總是樂意為周氏鬧劇買賬?
時人有一個壞習慣,喜歡給事物分層分級。我們在談電影的時候,習慣提到三個層次。一是逗人一笑,二是令人感動,三是引人思考。
周氏喜劇好就好在,即便你讀不懂他,也能圖一樂呵;哪怕你是水泥心一顆,雷打不動,不愿為兒女情長所動容,也能看個熱鬧,甚至學幾個段子,陶冶一下幽默情操。
《西游·伏妖篇》更不止于看個熱鬧那么簡單了,拋開精神內核不談,爆裂的視覺特效以及顛覆傳統的造型也讓人大飽眼福,值回票價。
當然,特效等技術層面上的歸根到底只是表象,真正能留住人心的,還是一部片子的內核。能讓人笑中帶淚的,一定比沒心沒肺大笑的更深入人心;能讓人不時回味的,顯然又比風過無痕的更加討巧。
曾被《西游·降魔篇》打動過的人,多半不會對《伏妖篇》過分苛責。兩部片子之間的的前鋪后續關系很明顯,降魔篇說的是取經之前玄奘收服幾個徒弟的故事,伏妖篇則講的取經路上與妖魔鬼怪斗智斗勇的過程。
就感情線而言,玄奘從刻意隱藏對段小姐的深愛到溢于言表、念念不忘,從一再躲避、抵觸男女情愛到坦誠面對自己的欲念,從佛在口頭上到佛在心中、在路上,其實是一個越發豁達與坦誠并逐漸成熟的過程。
—2—
關于幾個主角形象對傳統認知的顛覆以及對原著的繼承關系,我在上一篇《西游·降魔篇》: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中已經探討過了,在此不過多贅述。
比較感興趣的仍是唐僧這個形象。在這部片子里,身為人師的他虛浮又暴躁,對徒弟動輒打罵,對女色毫不避諱,對舊愛念念不忘,難道這是成長了的表現?
想起《降魔篇》中一段情節:
師父啃著鵝腿,問玄奘:"你想不想吃?"
玄奘說:"不想。"
師父頗有深意的嘿嘿一笑,道:
"你嘴上說不想,心里卻想;我嘴里吃著鵝腿,心里想的卻是佛祖。"
上一部的玄奘傻氣逼人,一股子執著與正義凜然全寫在臉上,動不動就“我要追求的人間大愛”,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他的遠大志向;如今的唐僧,雖依舊執著于取經,卻儼然學會了裝瘋賣傻。嘴上說著“我要小善陪我去取經”,心里想的卻是如何將其超度,假作真時真亦假,虛虛實實,反而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從偏執尖銳到圓潤自如,他還是那個玄奘,唱著《兒歌三百首》,相信感化的力量而不是趕盡殺絕,不同的是,他發現了亂世中明哲保身之道。人生苦短又漫長,一板一眼多么無趣,連苦行僧都不再愁眉苦臉,我們又何必天天苦大仇深的呢。
突然覺得,鬧劇嘛,看看也無妨。
說是裝瘋賣傻,實則是形勢所迫。內憂外患、水深火熱,逼得人不得不心生妙計。片中分波出現的蜘蛛精、紅孩兒、白骨精顯然都是九宮真人的手下,目的是離間師徒四人,瓦解取經團隊。唐僧將計就計,配合她們演了一出師徒離隙的大戲。
戲是做給妖精看,感情卻是真的。四個人的心又何曾齊過?孫悟空被緊箍咒折磨之際,八戒和沙僧便出主意把死和尚做掉;而唐僧在大喊:“難道我心愛的女人都要死在你的手上”時,我不相信,他沒有動過怨念。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一路走來,他也沉淪苦海,飽受折磨。唐僧不遠十萬八千里的取景,說是為普渡眾生,同時也是自救。
—3—
伏妖篇為什么看起來沒有降魔篇感人?
在降魔篇中,每只妖都有著深厚的情感背景,而到了伏妖篇里,卻因為刻意追求喜劇效果而略顯單薄。唐僧一味裝瘋賣傻,實在不像一個經歷過愛別離之苦、參悟生死之人,男主過于年輕,雖然極力模仿周氏語氣與效果,但仍差強人意。
猴子一味耍酷,曾經的深沉與陰險似乎不見了;八戒看見大長腿就撲上去,完全忘了當初“殺遍天下負心女”的誓言;讓我另眼相看的,卻是一直以來被人覺得老實、憨厚的沙僧,一只因為救人被誤會、殺害而淪落的魚妖,冷眼旁觀,麻木不仁,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在意取經還是回老家,反正日子也是對付著過罷了。
沙僧早就看透了師父的套路,但人外有人,還有仙,有佛。套路一個接一個,你永遠接不過來。
整片的終極大boss九宮真人,原來是如來座下九頭神雕,法力強大到可以變換出幾尊如來神像,讓人不禁思索:為什么如來總看不住自己的坐騎和寵物呢?要么是故意的,要么是疏忽,至于愿意相信哪個,我就不多說了。
九宮真人之所以推崇“隨心隨性大法”,無非是受束縛慣了,故意和正統做對,你讓我規規矩矩,我偏要隨心所欲。被如來收走之際,她說了一句:這么多年,你從未正眼看過我。
這個貪玩又花癡的形象,讓我想起徐克《青蛇》中的小青。
小青曾盤桓在法海身邊,使盡渾身解數去誘惑他,結果求而不得;九宮也是,因為被忽視才怨念極深,下凡來找樂子。法海是極其虛偽的,心里的小獸明明被撩撥的四下亂撞,還故作鎮定,一本正經,像極了《降魔篇》里說只追求大愛的玄奘;佛祖,還是心無旁騖的佛祖,因為我不敢亂說,你也不敢。
—4—
我時常覺得,自己永遠成為不了一個合格的影評人。作為一個學電影又自詡懂電影的人,更是慚愧。因為自己太感性,太容易被感動。有時候明知道是橋段,卻總是不爭氣的淚濕了眼眶。
比如一生所愛音樂響起,段小姐的容顏再次浮現,我竟比唐僧還要激動。玄奘說:我心里再也容不下第二個人了。那一晚的白月光,足夠他回憶一生。
歸根到底,“情”之一字,仍是星爺所追求的終極精神內核。我一直相信星爺不是個淺薄的人,因為他足夠孤獨。經年的陳酒,怎么會沒有味道。
回到最初的話題,我們為什么喜歡周星馳?因為他的片子,人人能懂,老少皆宜,小孩子覺得打斗很精彩很過癮,老司機看出別有洞天,當然還有不少諸如我類的少女心,一邊窺屏一邊感嘆“啊,好癡情好感人!”
好的文章、電影,都是讓人覺得有共鳴的,而大智若愚者,會讓你覺得與其相處時如沐春風,而不是隔閡重重。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會說這樣的話的,多半高明不到哪去。同樣是人,誰又能比誰聰明多少傻多少呢?笑別人看不穿時,你在人家眼里,不過也是一出戲罷了。
人人皆有所得,就是影片的高明之處。此中真意,能得幾分,看個人的造化。而個中心酸,就不足為外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