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龔贏說,我希望你能寫寫,“我們為什么要活著?”
于是,在深不見底的黑夜里,我翻來覆去的想,對的呢,我們為什么要活著?我試圖從我那少得可憐的人生經歷去找尋“活著”,不可避免的我又陷入了人生無意義感的困境中,無法自拔。
我們可以選擇嗎?
當某一粒精子穿越重重障礙進入了卵子成為了受精卵的時候,你就這樣的不知不覺的存在了,然后你不斷的發育成長,你堅強的來到了這個世界,見到了你無法選擇的父母,你無法選擇的家庭。你繼續帶著造物者給予你的一切,受苦受難的懵懂的長大,你好奇地看著這個世界,然后慢慢的習慣,習慣著你的理所當然。
突然有一天,你意識到你正在成長,你意識到了成長的痛苦,你開始思考生與死,你偶爾會覺得很累,偶爾想要放棄現在的生命,偶爾的又繼續了下去。一開始你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而現在你又少了一些離開的勇氣,似乎舍不得、似乎是某種該背負的責任,于是你硬著頭皮,按照對我們的期待繼續了下去,你只是繼續了下去,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的得到了一些又失去了一些,你感慨人生也不就是如此。
老年已經在靠近了,你可能會害怕死亡,你也可能會坦然于死亡,但是你依然沒有選擇的權利,死神將至,而你將死。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問候,并結伴同游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后我們就失去了對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所有的所有都那么的莫名其妙,我們就是這樣莫名其妙的活著。我們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在那里,卻也無法選擇的繼續活著,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算不算活著的意義呢?不能解釋不能理解卻無可救藥的繼續。
但我是極度害怕死亡的。第一次萌生死去的想法的時候,我站在那個不高不低的小山崖,突然想到就這樣跳下去了,奶奶會不會找不到我。那時候還比較小,不知道死去意味著什么,只是害怕那縱身一跳,出來找我的奶奶會找不到我。
后來再長大了一點,學校門前的那戶人家舉辦了一場熱鬧非凡的葬禮,整個學校的孩子像看戲似的圍觀那些作法的念經的的和尚們,我們聽不出嗩吶聲里的沉重,只知道那時候真是熱鬧啊,如同剛來到世界的那場慶生宴一樣的熱鬧。后來回到了家,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奶奶,奶奶趕忙把我帶到了火前,說是讓我把身上的晦氣給烘走,并很是嚴肅的告誡我以后不能再做同樣的事了,那是一件多么晦氣的事啊。這是我學習到的第一件關于死亡的知識,那是很晦氣的。
可自此之后,我卻開始害怕那種嗩吶聲,村里每當有人離開的時候,我都得把自己完完全全卷在被子里,似乎這樣就接觸不到了那種晦氣了。
可當我逐漸的意識到死亡不僅僅是晦氣的時候,我開始害怕死亡將一個人徹徹底底從世界上帶走的那種空缺的感覺。她不可能存在了,永遠不會再出現了,你能聽到她的聲音、你甚至能看到她的容貌,但是你永遠無法觸碰到她了,她真的消失了。于是在我那荒誕不經的夢里,開始大量的出現死亡,總會在深夜里感受到了失去的痛徹心扉,看著奶奶在夢里的離開讓我哭得撕心裂肺的,那種無法掌控、無法預測的“死亡”還會帶來痛苦。
我想我是在習慣死亡,所以我才會不斷的夢到身邊的人的死亡,而我卻開始變得麻木,當初那些會有余悸的痛再也沒有出現了,我就這樣的安靜的看著死亡,似乎在欣賞著某種藝術品。
但是我依然害怕死亡,聽到奶奶生病的時候,依然會哭得不知所措。
我還是繼續的活著。和上面那張圖片里面的富貴對春生說的那樣“你不想活也得活”,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富貴的一生都在經歷死亡,最后就他一人活了下來了,我想這就是《活著》為什么叫“活著”的原因了。當你開始探尋死亡,可能這就算活著的意義了?
昨天在上心理咨詢課時候,很巧的和小婷從咨詢慢慢的聊到了人性、哲學。我是個蹩腳的心理學生,因為我也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在面對其他人的困惑的時候,好像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共情了,“怎么說的那么對,我也覺得”。
對啊,為什么會覺得活得那么累活得那么痛苦。為什么人明明知道自己的惰性,想去追求一些東西又不想去付出自己的努力,還是做不出任何的改變。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意義在哪里?出人頭地?功名利祿?或者大喊著獲得成功?
我說我承認在追求某些東西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得不到的痛苦,還有一些對未來未知的期待的美好,而等待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又說好好回想一下過去那些認為無意義的事情是否真的無意義了,還是得到的和期待的存在差異?是不是那些想要的和得不到的在發酵你的痛苦?
好像很正能量好勵志,差點又被自己感動到了。我在把一切物質化、意義化,為那些曾經做過的、付出的、追求的找到一個合理的存在,皆大歡喜。
可這些哪有什么意義?一切終究灰飛煙滅,在歷史的長河里,我們只是存在于從此岸向彼岸的某個節點上,渺小的我們在追求著什么?又有什么不一樣,大抵都是一些平凡的故事,在我們的世界里潮起潮落、自娛自樂罷了,又怎么去計較那么多的意義?
人生本就是無意義的、徒勞的。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幾句詩,
菩提不是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吃吧,愛吧,旺盛的活下去吧”。這是《河童》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了,這短暫的一生等不及我們去糾結那么多,與其思考為什么要活著,還不如就這樣的活著。
考研嗎?工作嗎?爭取保研?做科研嗎?做學生工作嗎?戀愛嗎?創業嗎?痛苦嗎?迷茫嗎?糾結嗎?累嗎?
就這樣的活著,要知道這些糾結一定會存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承認這些一切一切的存在,而繼續的活著。是不是就活到了現在了呢,該得到的你也努力去得到了,該失去的你也挽回不了的失去了?
我不是在鼓吹某種墮落,而是在承認某些無力,依然要相信某些美好。
還記得那個“甜甜圈”的故事嗎?
所以當我坐在天臺前,偶爾看看這個斑斕的城市,偶爾抬頭看看有星星和月亮的天空,偶爾閉上眼睛去聽聽這個世界的聲音,那個時候,我覺得活著真好啊,能跑能跳,能哭能笑,還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還有期待還有未知,真好。
“我們的神用一天的時間創造了這個世界(“生命之樹”盡管只是一棵樹,卻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不僅如此,還創造了雌性河童。雌性河童太無聊了,所以需要雄性河童做伴。我們的神對此很是憐憫,他取出雌性河童的腦髓,創造出了雄性河童。我們的神對兩個河童祝福道‘吃吧,愛吧,旺盛地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