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綠泥的描述
所謂本山指的就是宜興的黃龍山,在黃龍山出產的綠泥我們都可以統稱為本山綠泥。因為對于本山綠的描述各個文獻都較為零散,故大圣根據《宜興紫砂礦料》、《陽羨茗砂土》等文獻整合出了關于本山綠泥的描述。
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產于天青泥的貼層,以泥中泥的形式存在。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呈淡綠色致密塊狀,較軟易碎。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較好,粘性較大,對制作工藝要求較高,燒成溫度范圍較窄,因泥性較重,易產生變形、起泡、起皺等缺陷。燒成后成品呈梨凍色,胎質呈梨皮狀,表面有透而不炫的細致瑩潔感,色澤效果極細膩豐富。
本山綠的原礦?
原礦:呈淡綠色致密塊狀
窯溫:約1170~1180度
收縮比:8.5%
?本山綠泥的特點
?一、胎質細膩
山綠泥的胎質非常的細嫩,撫摸上去有點像嬰兒的肌膚的那種感覺,這個跟泥料的目數無關,而是從骨質里面透露出來的,就像我們朱泥一樣撫摸上去非常舒服。
?二、包漿濃厚
?本山綠泥泡養的包漿濃厚,并且有一種特別的潤糯的感覺,跟紫泥和其他的段泥不同,它的這種潤糯的感覺就好像我們做湯圓面的,湯圓的這種感覺一樣的,盛在碗里黏糊糊的這種表面的包漿非常棒。
本山綠泥的優劣對比
本山綠的相關答疑
?關于本山綠,臺西礦跟寶山礦與黃龍山的品質是不是差很多呢?
?實際上臺西和寶山也是屬于我們的黃龍山礦脈,只不過它的命名并不是以數字來命名這個礦井,而是以黃龍山所在的這個村的名字來進行命名。
?本山綠真的很稀有嗎?
?本山綠因為它是屬于泥料當中的一個夾層,例如紫泥的一個夾層或者是紫泥跟其他泥料中間的一個的夾層,非常的稀薄。并且它的泥料有一定的粘性,不像其他的礦料整整一層過去可以延伸幾十米,本山綠泥它的礦脈有一種不連續性,可能開挖出來就這么短短的十幾米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是非常的稀有。
?如何區分本山綠和本山段?
?1.?看紋理,本山綠收縮非常大,既難做也難燒,所以它的壺體表面會形成類似于朱泥的水紋波的褶皺,而段泥幾乎沒有或者說是很輕微的有這種褶皺。
2.?看質感,本山段泥不會有本山綠泥那樣細嫩的骨感,無論本山綠泥做多少目數,出來的質感都非常細滑,泡養之后更是油潤。
3.?看顆粒,本山綠是白色、青色、黃色顆粒融合在一起的,如果用高倍放大鏡去看就可以看到顆粒互相融合。而本山段泥的每一個顆粒都非常明顯,并不會融合到一起。
本山綠的泡養
?本山綠的胎質比較細膩所以在在泡養過程中能很驚喜地發現壺身的包漿有一種玉脂般的滑亮,當然也好比大圣上文說的有一種糯糯的質感。但是要千萬記住不可用黑茶、熟普洱等來養壺,這樣養出來的本山綠容易吐黑。
?
?沖茗建議
?本山綠泥,胎質輕疏,透氣性和吸水性都不錯,散熱也快,所以大圣覺得用來沖泡綠茶類比較合適,如碧螺春、龍井等。如果是本山綠的小壺如西施,小身型淺黃色,專泡荷香散普,能還原出普洱茶最本真內涵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