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李安曾在分答上問所有人這個問題:你快樂嗎?你真誠面對自己了嗎?
你快樂嗎?
搜狗百科上是這樣解釋快樂的,快樂是指人類精神感受和滿足,它也指一種開心、亢奮的精神情緒。
一個人想要時時刻刻保持快樂,那真是一件挺難的事兒,可能性幾乎為零,除非你是個沒心沒肺的人,或者像《射雕英雄傳》中的傻姑一樣,每天傻樂。一天之中,能有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兒,就很幸福了。
1.
現在每天的必修課是整理“三件事”和“小確幸”,小確幸就是細小而確定的幸福,它可以小到如塵埃一般,向愛的人說一句贊美,給朋友一個擁抱或是收到一束花。
當你開始留意這些小事,用心去做,去體會,會發現以前的生活太粗糙,太乏味,而快樂和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2.
快樂并不是追求刺激和滿足感,貪圖享樂,甚至縱欲,像《七宗罪》中講到的:好色、饕餮、貪婪、懶惰、憤怒、嫉妒、驕傲無一例外,初衷全部是追求快樂,而快樂過后呢?
空虛寂寞冷。
為了逃避這種孤寂,繼續追求她們自以為的快樂,最終陷入死循環。這種快樂是短暫的,只不過是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毫無意義可言的。
和朋友出去吃飯,男生普遍贊同這樣的理論,papapa后,有15~20秒的時間心情是極度寂寞的,或者說,GC帶來的興奮和快樂只能維持極短的時間,隨后便是洶涌而至的落寞。這也不難理解,畢竟papapa是一種生理沖動,是原始力量推動下的行為。
因此追求快樂并不能讓人真正得到快樂,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意義,才是獲得快樂的真諦。
3.
有意思的是,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也就是追求快樂的過程中),更多的并不是快樂,往往是痛苦。
加入寫作組以來,從每周兩篇文章,到日更,經常因為找不到話題把自己逼瘋,偶爾有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文章出爐,卻沒有得到認可,更是失望至極,開始懷疑和否認自己的能力,我是不是不太適合寫作?我現在做的這一切是不是在浪費時間?這種內心的煎熬,跟快樂沒有半毛錢關系。
但人生的意義不就在于不斷的突破自己,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嘛,這種快樂和滿足,不是一頓飯,一場電影可以給予的。
快樂的本質在于“痛并快樂著”,一邊兒遭罪,一邊兒滿足。
你真誠的面對自己了嗎?
真誠即真實誠懇。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而最終獲得信任,無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
1.
我自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每次網購一堆書,整整齊齊的擺在書柜里,看著這些書,聽著同事們說“小王,又買書了”,有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YY自己瞬間擁有了書中所有知識。但事實卻是,這些書中僅有20%是我讀過的,而讀書的過程更是苦不堪言,不時翻看還有多少沒有讀完,讀幾頁,看一次,像一只困在牢籠中的野獸,期待有朝一日逃出生天。結果就是囫圇吞棗,為迎合心理上的滿足,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大聲說出我不喜歡讀書,接受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才是真誠的面對自己。
但這件事如果和目標和意義聯系起來,一下變得不一樣,完全可以拋棄“愛讀書的人”的光環,讀書變成了跟隨作者體驗另一種人生的冒險,這時,讀書這件事兒,才算是真誠的面對了自己,真誠亦或是不真誠,盡在一念之間。
2.
真誠面對自己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即使它聽起來并不是特別高尚,甚至不免于俗。以分答上于鶯老師的語音為例,她就是個特愛錢的人,人生目標之一就是掙錢,所以她可以果斷放棄“白衣天使”等虛頭巴腦的頭銜,辭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掙更多的錢,而不是在光環下委屈著自己的內心。
做自己想做的事兒,就是真誠的面對自己了。
3.
最近因為感情問題悶悶不樂,沒有胃口吃飯(對于一個吃貨來說,這是一件多么嚴重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我像是突然頓悟了一般,不再告訴自己,不要難過,不要傷心,你很堅強,你能遇到更好的人。我開始學著坦誠的面對,充分體會自己的失落,悲傷,沮喪的情緒,然后全然擁抱這種情緒,像安撫一個受傷的孩子一樣安慰它,當情緒充分體會到愛,它開始慢慢變小,變得安靜,平和。這時候我們最渴望得到的不是鼓勵和雞湯,而是被理解和被接納。
悅納自己,就是真誠的面對自己。
今天,
你快樂嗎?
你真誠的面對自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