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理財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就是量入為出,很多人一般是做不到的,原因很簡單——他們不知道自己每個月的開銷是多少,花在哪些方面。而想要知道自己的開銷,最好的辦法就是記賬。
了解,是改變的開始。因此,理財的第一步,應該從記賬開始。
記賬之后,根據賬單,我們就可以梳理出固定消費(后面有說),收入減去固定消費,就是流動資金。
在生活中,肯定還會有改善性需求、夢想需求、意外消費,這些都是要花錢的,每種需求能花多少,就取決于流動資金的多少。換句話說,你可能既想要買防曬霜、面膜,又想要在假期出去旅游,還要給自己換一套新的床單和被套,那你就要考慮,那些事必須要買的,哪些是我想要的(暫時可以不買),然后根據自己手頭的流動資金的多少,來決定買哪些以及什么品質的。
在許多文章里,我都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在自己經濟承受范圍內,買最好的。乍一聽像是在鼓勵大家都買好的貴的,實際上不是的,千萬不要忽略了限制條件,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邊界——個人經濟承受范圍。
這個范圍,其實就是你的改善性需求流動資金上限,流動資金不可能完全用于改善性需求,我們的夢想也需要金錢支持的,所以還需要取出一部分錢投入到夢想儲存罐中。
2
記賬很簡單,一般來說,只需要下載一個記賬APP即可,隨便哪個,我個人使用的是口袋記賬。有一個小建議:在月末記賬時,發現金額有不對的地方,可以加上一筆——“不記得花哪了”,這樣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因為我每個月月末對賬時,都會發現錢不對。
記賬賬本,可以分為這么幾類——生活開銷、資產配置、夢想-旅行;
對了,要想這么做的話,最好先設置好幾個不同的賬戶——生活賬戶、資產配置賬戶、夢想-旅行賬戶,然后在發工資時,將工資按照70%-20%-10%的比例分別投入這三個賬戶當中。事實上,這個比例不是固定的,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開銷來安排資金配置,首先一定要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理財是為了讓生活更快樂,而不是過分節儉。
我們的內心的充盈是第一位的,內心的充盈與錢的關系不大,錢只是提供了一個物資基礎,之后如何讓自己活得有趣,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一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說,每個人都因該學會理財,但不能只盯著錢。
記賬習慣可以這樣養成,在花一筆錢之后,就立刻記下,或者,在晚上,打開支付寶或微信,查看賬單記錄,再記下,這時候如果 有不記得的了,那就直接記入“不記得花哪了”。
然后在月末或周末,可以把消費記錄和GTD 的每周總結放在一起,如果有記錄時間的習慣,還可以把時間記錄也放在一起分析。這樣做的話,花費時間定然是不少的,放在周日做是最好的,可以有大塊完整的時間來做總結分析。
分析是為了了解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的行動有沒有偏離目標,因此,我很建議你先做人生規劃,這幾周我就寫一篇文章介紹下
3
最后到了具體分析,按照消費的固定與否可以分為兩類——固定消費與不固定消費。
固定消費——生活物資消費、學習消費。
生活物資消費,有每個月的水電氣費,每天的買菜費,周期性的米、油鹽醬醋、廁紙等。這些消費一般是固定的,每個月或者每年需要投入多少。
我認為學習消費也應當是固定的,不僅包括職場技能提升,還有在個人興趣愛好的投入,也是學習消費。
不固定消費——這個就太多了,我將其分為三類:剛需性消費、改善性消費、夢想消費。
剛需性消費,就是我必須要花這筆錢,但又不是周期性,比如床單破了,要換新的,這可能就是個偶然事件,但卻是剛需 ;
改善性消費是說那種花了錢以后會顯著改善當下生活狀況的消費,比如添置一臺洗衣機、洗碗機、料理機等,或換個新的沙發;
夢想消費是我想要的,且我主動攢錢去得到的,比如看一次演唱會、一次旅游。
在有了記錄,也對記錄進行分析后,現在應該對比自己的人生規劃,看看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是自己想要的嗎?如果不是,那應該如何調整呢?
我們理財,為的就是過上幸福的日子,而不是追逐金錢,所以幸福永遠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