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男生都跟我一樣,從小在四大名著中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鐘。這部作品中羅貫中把這個動蕩不安,群雄割據,民不聊生的時代描繪得人才輩出、群星璀璨。讀完這部作品后,心里總是想:誰是三國演義中最厲害的謀士呢?經過許多事件進行了一番對比,到最后還剩兩人:諸葛亮和郭嘉。他們都是三國演義中絕頂聰明的人物,當這兩人比較時發現,他們在《三國演義》中并沒有一次對決,郭嘉死后諸葛亮才出山,所以無法讓我分辨出誰勝誰負,也感到十分遺憾。只能通過各自事例進行比較。
1.軍事上
作為謀士,打仗時出謀劃策是他們的任務。郭嘉愛出險招,不管是在曹操打呂布還是打袁紹、袁尚時他都在曹操軍隊人困馬乏或是天不時,地不利的情況下急攻,但正是這種反心理的招術效果是立竿見影。招雖險,在他心中卻是運籌帷幄。在幫曹操統一北方時他基本沒有打過敗仗,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諸葛亮打過的勝仗當然不少,但他的敗仗也不在少數,火燒新野、街亭之戰等都是他的敗招。他與郭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求穩,不愿鋌而走險,而是步步為營。但有時,千算萬算也算不過老天,所以敗仗在所難免。在打仗戰績上看,郭嘉更勝諸葛亮一籌。
2.治國上
作為文臣,對國家管理上有著重要作用。在這一方面,諸葛亮可以說是一個治國奇才。蜀漢大權很多年一直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并且在他的打理下井井有條。但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在治國時大權獨攬,一個人管理各項事宜,不用別人著手,基本所有大事兒都是他自己決定,這導致了在他死后的蜀漢沒有一個能跟諸葛亮相提并論的治國之士,從而蜀漢立馬崩盤,直線下滑,不久就滅了國。
而郭嘉,由于他生活在三國前期,當時是群雄割據的時代,還沒有國家這個概念,各方都只是諸侯,所以三國中并沒有體現郭嘉治國方面的內容。但在我想來,他的治國之才應該也不及諸葛亮,他的才智在于打仗而不在治國。所以這一方面,諸葛亮完勝郭嘉。
3.看人上
三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才能是看人。郭嘉的看人,犀利而準確。曹操打呂布時,孫策意圖偷襲其后方。曹操便問郭嘉如何,郭嘉思慮一番,便肯定地說出以孫策的人物性格,帶多少人來就跟他一個人來是一樣的,大概會被刺客殺死。幾天之后,消息傳來,小霸王去世,死于許貢手下的刺客。還有看呂布、陳宮、袁氏三子,都準確得利用他們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做出相應對策,取得全勝。
諸葛亮看人,時而準確、時而不準。他看夏侯惇、曹仁等人,十分準確,知道他們魯莽,但估計這些匹夫魯莽,當時有點智慧的人都能看出來。而他看馬謖、關羽時卻是花了眼。讓關羽在華容道駐守、守荊州,最后關羽都沒有完成任務。讓馬謖守街亭,馬謖通曉兵法卻只是紙上談兵之才,也失敗了。這幾個用錯人,是蜀漢衰落幾個關鍵的轉折點。所以在看人方面,郭嘉又勝諸葛亮一籌。
4.遺囑上
兩人死時都在三國演義中被大書特書。郭嘉在烏丸之戰時因為在冰天雪地里指揮,落下肺疾去世。臨終時,統一北方的戰役還沒有完全結束,打下烏丸后,袁譚和袁熙還在遼東公孫康那里。郭嘉死了,只留給曹操一封書信。當時,曹操手下諸將要求打下遼東,曹操打開郭嘉的書信,上面勸曹操不用打遼東,曹操信之。果然幾天之后,公孫康設下“鴻門宴”把二袁的人頭送來了。羅貫中專門寫了一回“郭嘉遺計定遼東”。至死都算得如此精準,只能佩服。
諸葛亮死時,最著名的兩件事是他把蜀漢后事托付給姜維,并算準了魏延要造反,派了馬岱平之。魏延造反的事諸葛亮算得確實很準。姜維確實也是一代人才,只是他太過年輕,剛剛而立之年的他挑起大梁后鋒芒畢露,經驗不夠老道,又如何斗得過年過花甲的司馬懿呢?要是當時姜維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了,也許會更加老謀深算。當然了,當時也沒有什么人可以托付了,姜維也算是一個最佳選擇。所以在后事上兩人的決策都很英明,算是持平。
但從形象上說,羅貫中把諸葛亮寫得太過神圣,或者說是邪乎。把他寫成智慧的化身,后人對他的評價中有一個詞是“近妖”。借東風什么的把他描繪得亦人亦鬼,明顯的把他夸大了,所以我并不是非常喜歡。郭嘉還是比較正常,作為一個普通謀士的同時無時無刻不讓人感到他的智慧,這讓我很欣賞。所以根據以上種種,在我心目中郭嘉比諸葛亮更能稱得上第一謀士。
可能正如斷臂的維納斯一樣,殘缺的遺憾讓我們產生無限遐想,從而產生美感。他們沒有一番正面對決就是這一份殘缺,讓人遺憾吧。
???7}???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