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剛結婚,在朋友圈曬父母為她準備的嫁妝,我們幾個結婚早的就集體開議關于嫁妝的事情。當時父母給我做了幾鋪幾蓋,沒有別的貴重物品。回想的過程中我就想到,我更昂貴的嫁妝,是看不見摸不到,卻影響我一生的,那就是父母長輩通過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傳承給我的智慧,也就是今天我談的家風。
我家不富裕,我們周圍人家都不富裕,父母供我們上學,沒有讓我和弟弟在初中甚至小學畢業后就進入當時十分耀眼的魏橋油棉廠,或許對于村里很多人來說,我的父母都是不明智的。讀書不掙錢,眼看著別人的孩子一個兩個都去打工,家里生活立馬好起來,翻新房、置農用車,讓人眼熱的很。我的父母沒有那么做,他們堅持攻我們讀書,爺爺奶奶姑姑大伯整個家庭都這樣想。奶奶4個子女9個孫輩,我們每個人能力有高低、所長有不同,先后考出了1個博士、1個碩士、2個本科、4個專科,還有9人中最大的大哥他很早就入伍了,后來我們相繼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家里長輩為了供我們讀書,辛勤勞作,省吃儉用,苦不苦?我奶奶一個字不識,但是她也相信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們讀書。我想說的,這就是我們家的第一條家風:尊重知識,重視學習。那是在上學期間,現在我們都參加工作,這種對知識的尊重、對學習的認知,變為時時處處注意學習他人優點長處,立足工作學好業務知識,努力豐富自己、成長自己,內容不同但敬重知識的心態種在了我們心里。
做人做事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我爺爺是遠近公認的老好人,我們都知道他吃了一輩子虧,卻不虧欠別人。我奶奶是個勤勞能干的農村婦女,也是村里的針線活兒高手,她一輩子大概只信奉“好好過日子”這幾個字,靠拾糞、種地,把家經營維持得很好。我父親是村里學藝最早的木匠,也是第一代的摩托車、農用車維修師,他經常還被喊去幫別人修各種農用器具,過路人的車壞了都能找到家里來。我的母親是個與人為善熱情溫暖的人,深得大家信任,凡事大伙都愿聽她意見。從小在我的眼里就感受到,我的家人,別人看他們,眼里有一種樸實的友好,起碼沒有人指點咱家什么。他們一輩子過自己的生活踏踏實實,對于村里街坊的幫助請求熱情回應,我想說,這就是我們的第二條家風,做事踏實肯干、做人真誠熱情。到今天,每次回家奶奶都說,工作得好好干,不能打馬虎眼,和人家共事都往好里處,誰沒有用著別人的時候。或許她的認識永遠不會到工作和事業的角度,也不知道什么叫團結,但她認為工作是飯碗,和種地一樣,你得好好地“端”,別投機取巧;人和人都得將心比心,別不管不顧。小時候天天聽,大了才明白,這些都印在我的骨子里。
后來我從一個孫女女兒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有了更多責任和擔當,也漸漸明白了我們家很多日常中的深情。我母親14歲就沒了娘,我奶奶特別疼她,她最愛吃的菜,我不知道,但是我奶奶知道,母親說她干活受累的時候,奶奶做了她最愛吃的炒雞蛋。每次我們這些小輩回家,不論吃什么普通飯,父親都說,叫爺爺奶奶來,吃什么不重要,他們盼著一大家人坐一塊。爺爺奶奶身體如若不適,父母農活再忙,也會毫不猶豫先去就醫。姑姑們即便是現在天南海北地照看下一代了,過節過生日都安排回來。我弟弟每個周末都來回跑400里地回家看爺爺奶奶,看他在老人身邊夏天調試空調、冬天安裝暖氣,我們這些不能回去的孫輩從心里感謝他,羨慕他,因為他是在替大家盡孝。到我這,因為嫁的遠,家人每次都囑咐好好和愛人相處,他們相信兩口子過日子,勁兒往一處使,肯定能過好。每次電話,母親都說:“老人一天到晚看孩子累得很,你們哪兒做得不對,說你們都聽著就好了,別讓人家又受累又生氣。”我想說,這是我們家風的第三條,孝敬父母長輩,夫妻互敬互愛。
比起在某些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聽到看到的,關于一些歷史名人、文學大家傳承給子孫后代的名言警句相比,我們的家風樸實得讓人都經常忽視它,卻被它默默影響一生。或許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不斷修正對事物的認知、看問題的角度,但印在骨子里的東西不會輕易變動。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每個人也要經常自省,讓好的家風不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