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洺水濎濎
我并不是河圖的粉絲,對墨明棋妙也一直持路人態度。本文只分析寫景,對曲風和詞風不做評價。敘事題材歌曲中,《風起天闌》的畫面感確實可圈可點。
《風起天闌》一曲的歌詞以情景描寫感最為尤甚,在生動的刻畫之中,情節躍然眼前。本文謹以歌詞淺析《風起天闌》歌詞中的寫作技巧。
1
火光凄厲地照亮夜 城破時天邊正殘月
那一眼你笑如曇花 轉眼凋謝
這是歌詞的第一節。在第一節中以“夜”“月”“城破”寥寥數字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主要情節,簡潔而有力。
這一節中描寫“火光”、“殘月”、“笑如曇花”,俱都是靜景,卻巧以“照亮”“正”“轉眼凋謝”淺淺修飾,就巧妙將靜景轉為動景;更妙之處以“凄厲”修飾火光,與“殘月”和“凋謝”呼應,肅殺氣氛躍然紙上。第一小節不過兩句歌詞卻已烘托出戰亂的肅殺場景,實在妙極。
血色的風把旗撕裂 城頭的燈終于熄滅
看不到你頭顱高懸 眼神輕蔑
第二節歌詞繼續烘托氣氛,“血色”渲染色彩氛圍,“撕裂”繼續營造氣氛,風吹旗動燈滅,一系列動景將氣氛推向爆發的邊緣。
“看不到你頭顱高懸 眼神輕蔑”,將“我”隱于描寫之后,引出守將謝婉的“你”和身為守夜者的“我”,很巧妙地拋出了懸念。
焚成灰的蝴蝶 斷了根的枝葉
掙脫眼眶前凍結的悲切
鮮血流過長街 耳畔殺伐不歇
守護的城闕大雨中嗚咽
這兩節的形式相仿。都是上句堆砌意象,以蒙太奇手法描寫城破之戰的慘烈,下句單挑一個意向,以出人意料的修辭,細寫“淚”和“雨”,虛實結合,層次清晰。
前句借蝴蝶和枝葉寫毀滅,后句先寫畫面再寫聲音,二者結合,巧妙營造畫面感,在大雨中嗚咽的城闕赫然于眼前。
多年后史書頁 還把這夜撰寫
青石長階 染盡生離死別
耳聞的像終結 眼見的都毀滅
溫柔的最決絕 墜落的曾搖曳
恍然間已訣別 正褪色的長夜
破曉之前洗去所有罪孽
有人喊你的名字 直到聲嘶力竭
若魂魄能知覺 黃泉下 不 忘卻
副歌部分以敘事和抒情為主,在謝婉殉城的慘烈景象中穿插守夜人的嘶喊和悲痛。這段記敘中的情景寫得較為隱晦,“耳聞的”“眼見的”“溫柔的”“墜落的”以排比形式構建出一串開放性意象,通過聽眾聯想之中營造氛圍。
時間逐漸推進,從“這夜”到“退色的長夜”再到“破曉”,夜盡天明之景呼之欲出。
2
不記得陰晴或圓缺 我看過花開和花謝
漸漸地回憶起喜悅 與恨有別
王城的姓氏都改寫 我還在這里守著夜
等什么從灰燼里面 破繭成蝶
第二段第一節開篇抒情,寫一個守夜人歷經改朝換代的悲愴與從容。抒情之中仍不忘以各種意象穿插。寫月、寫花、寫灰燼和蝴蝶,蒙太奇手法淋漓盡致。抒情中不忘寫景,畫面感繼續升溫。
是命運在輪回 熟悉的像幻覺
火燒破天空星辰都傾瀉
馬蹄踏碎落葉 四面邊角不絕
血滾落塵土像那瞬艷烈
上一段多寫遠景虛景,寫大場面大氣氛;這一節寫回憶,大密度寫實景靜景,拉近畫面鏡頭,比之第一段更加細致細膩,與抒情回憶相應,更襯托守夜人的思戀與悼念。“馬蹄踏碎落葉,四面邊角不絕”再次結合畫面與聲音,動景見不斷切換,鏡頭切換頻率更甚,畫面鮮活生動。
太遙遠的歲月 看不清的眉睫
回憶盡頭 風聲依舊凜冽
埋下的骨和血 早沉沒在黑夜
逝去的已冰冷 飄零的未了結
記得城中日月 蟬鳴后又初雪
屋檐細雨 停在初見季節
用最平淡話語 藏住舊日誓約
春風綠過柳葉 你曾笑得無邪
副歌俱是回憶。雖是虛寫卻以實景描摹,寫景入情,以景寫情,情景相融(怎么這么像高中考試題?)
遙遠歲月,蟬鳴初雪中演繹時空變換,凜冽風聲與沉沒骨血在冰冷中陳述光陰流逝。春風綠過柳葉得半山神韻,你笑的無邪點睛,完善謝婉人物塑造,升華人物形象。
3
第三段副歌部分兼寫情景,虛實結合。
逆風穿越荒野 來不及去告別
破綻之前忘記所有膽怯
從此用我雙眼 替你看這世界
云萬里 山千疊 天盡頭 城不夜
上段寫遠景,“荒野”是實景,“云萬里”“山千疊”“天盡頭”“城不夜”是虛景,卻巧妙結合在一起,鏡頭逐漸抬高拉遠,拉成廣角,由近及遠,加強層次感。
依稀是舊時節 城門上下弦月
白色身影 夜色如水清冽
借我一刻光陰 把你看得真切
身后花開成雪 月光里 不 凋謝
最后一段寫回憶,“城門上下弦月”照應開頭,白色身影在如水夜色的襯托下更加凸顯,花、雪、月的意向烘托謝婉英靈的高貴圣潔,在結尾中完成主角形象的升華。
4
總結:意象的大密度堆砌、遠近靜動的高頻率切換,加上匪夷所思的修辭,大概能搞出一套畫面感比較強,可以用來裝13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