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性格很好,也很樂于幫助別人,但一旦你和ta接觸久了就會發現,要想和他們建立更進一步的親密卻很難。和他們交談的時候,他們會更傾向聽你說,很少說到自己,也很少向別人袒露自己內心的情感。總結一句話:他們很容易相處,但很難真正的靠近。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從小到大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我們的心理會形成很多的防御機制,展現出來的就是自我保護的策略。
什么是回避型依戀?
根據心理學的劃分,成人依戀類型被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回避型依戀。
安全型,能與他人愉快地交往,享受與朋友一起的時光,喜歡與人親密相處,能夠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寬容地對待他人,可以毫無保留地接受朋友、家人、伴侶的缺點。
焦慮型,總是為自己與伴侶的關系擔憂,害怕伴侶不愛自己,缺乏安全感。
回避型,恐懼親密關系,不容易相信他人,認為愛不會長久。
回避型依戀的反應?
如果你正好是回避型的依戀,那么你也可能會有以下的一些反應:
1親密恐懼 fearof intimacy
回避型依戀的人們往往對于伴侶之間的親昵行為很抗拒,比如牽手、擁抱、性接觸等等。甚至有時伴侶對自己表達關心時,回避型依戀者都會覺得窒息到想要躲開。因為自己就是典型的回避依戀的那種,之前在和男性友人交往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非常抗拒肢體接觸。比如對方一旦走的比較近,自己第一反應就是逃離,以及與對方保持相應的安全距離。很多時候,對方也無法理解我這么做的原因。
同樣的,回避型依戀的人,也對自己的私人空間有很高的需求,在一段親密關系中,當關系在拉近,回避型依戀的人會覺得自己受到了控制。在關系中,他們一直有一種警惕感,從來沒有放下自己的防備,并且一旦自己覺得受到了威脅,就會關閉情感閥門,并從一點關系中抽離出來。
2假性獨立 pseudo-independence
回避型依戀的人常常會壓抑自己對于親密關系的需要,也會一直潛意給自己暗示,例如:“其實戀愛并沒有那么重要。”,“談戀愛多麻煩,兩個人膩膩歪歪,還不如一個人自由自在”。ta們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戀愛需求,也比較獨立。但其實這也只是因為ta們知道,要進入一段關系,是非常難的。
因為對親密關系的不確定性,當他們就算勉強進入了親密關系,當在親密關系中,雙方遇到了突發事件,回避型依戀者也會裝出一副看起來淡定的樣子,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很多回避型依戀的人,當遇到伴侶提出分手的要求,就算心里很在乎,很想挽回,但是回避型依戀的人,依舊會裝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顯示自己對于感情的不在乎。
3 “花花公子”回避型依戀者
對于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的典型表現就是:看起來他們身邊總是不缺伴侶,從來都沒看到過他們單著的樣子。但是對于那些關系,他們的定義也從來不是男女朋友,身邊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在戀愛初期,他們也會顯示自己對于現在這個伴侶的重視,但到了后期,關系趨于穩定,他們心里又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厭倦以及想要退縮的心態。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比如以自己現在還沒有最好準備,或者不見面,不聯系,冷處理等方式,去逃避關系的發展,并不斷尋求新鮮感,再陷入周而復始的循環。
回避型依戀的成因
關于回避型依戀的成因,現在的心理學很多歸咎于童年時期,父母以及家庭的影響,而回避型依戀的人,大多童年時期曾經受到父母的忽視。比如童年時期,父母因為工作忙,在外地,無法陪伴孩子,或者父母經常對于幼年時期孩子的需求,采取漠視打擊的方式。
但在一個孩子幼年時期,對于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很大的。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遭到了漠視,久而久之,孩子心里就會慢慢放棄向外界尋求溫暖,也慢慢把自己心門關閉了。
于是你會發現他們越來越“乖”,不哭不鬧,懂事,也不怎么會給父母添麻煩。他們也越來越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們似乎也越來越少真心的笑了。別人都覺得是長大了,但其實他們自己知道,心里那道墻,越來越厚了。他們不斷的自我欺騙,騙自己不需要友情,不需要愛情,壓抑著自己內心的需要。面對親密關系,他們永遠是逃避。
如果你的伴侶正好是“回避型依戀”,你應該怎么辦?
1,給ta時間,慢慢來比較快。
回避型依戀的人,大多都是非常排斥親密關系的,但同時,我也希望你明白,他們既然愿意和你嘗試進入一段關系,那么說明對你是有好感的,只是,他們需要的時間會多一些,牽手,擁抱,這些你看起來稀松平常的事情,對他們來說,真的沒那么簡單。如果一開始,你發現他有些抗拒,我也希望你不要去強求,要知道,強求只會讓他們更排斥以及更加恐懼,你不妨試著給他一些空間,讓他自己慢慢嘗試。
2.多溝通,多反思
回避型依戀的人,相處久了,其實你會發現一些規律,比如他們在遇到什么事情,會有什么反應,你也很容易用之前的經驗來面對現在的情況。當回避型依戀的人,又一次展現了自己回避的特征,你可能心里會發出“又來了”,“怎么還這樣啊”。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不妨換個角度,和她聊聊你的真實想法,讓你們“坦誠相見”。互相的去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怎樣去解決。
最后
其實寫了這么多,我也真誠想要和大家說,回避型依戀,真的不是什么病,每一個依戀模式,都是我們身體自身為了保護自己所形成的防御機制,每一個依戀模式也不存在好與壞,對與錯,這都是真實的我們。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去明白的是:你現在的這套防御機制,對你現在帶來的感受是什么,是讓你快樂還是困擾,就好像一件衣服,只有自己穿的舒服,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心理學家Dan Siegel說過:“通過理解過去的自我,我們可以解放當下的自我,并賦予未來的自我以力量。”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人生也從來是都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愿我們都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