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看似雜亂無章,與學問毫不沾邊,但只要留心觀察,總是能發現很多看似毫無章法的問題是可以用書本上的理論來解釋的,比如我們在饑餓的情況下吃饅頭,吃第一個的時候味道很美味,吃第二個的時候味道比起第一次沒那么好吃,第三個沒第二個好吃,到第四個第五個就越來越不好吃了,這與經濟學中的邊際遞減效應不謀而合。
而今天的晨讀就介紹了三個經濟學知識來解讀生活中的問題,并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1.損失厭惡心理
人們普遍是厭惡損失的,而與損失相對的就是占便宜,大多數人都喜歡“占便宜”的感覺,因為是免費,所以覺得自己賺了,于是心甘情愿去付出。
典型的就是我們平時購物的時候,明明沒有急需要買的東西,也沒有計劃購物,但是因為商家給我們發了優惠券,于是覺得不用白不用,買回了一堆用不上的東西。這就是優惠券給我們帶來的“免費感”,讓我們覺得自己賺了,于是心甘情愿掏錢。
損失厭惡心理除了影響我們的消費之外,還會讓我們變得畏手畏腳,因為害怕損失,害怕失去,導致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囿于一個圈子里止步不前。比如想學英語,想到如果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卻沒有進展,于是選擇放棄;想要辭職去嘗試新的領域,但是又舍不得目前穩定的工作,于是左右為難。
這就是損失厭惡心理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因為太害怕失去,所以不敢踏出那一步,導致錯過了很多時間,放棄了其他的各種可能性,所以,面對抉擇的時候不妨大膽一些,嘗試一些新鮮的事物,選擇更多的可能性。
2.聚光燈效應
什么是聚光燈效應呢?就是我們總是容易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度,比如我們在路上走路,不小心絆了一腳,一個趔趄差點摔倒,你就會以為路上都在看你,都在笑話你,你覺得很難為情,但實際上大家都很匆忙,根本沒人刻意看你,即使看到了也只是在腦海里一閃而過,沒有刻意往心里去。
就像上臺演講,講錯了一個字你就覺得自己講得很爛,別人會笑你,但事實上別人不一定會注意到這些微小的細節,相反的,他們不僅不會笑你,反而會覺得你勇氣可嘉。
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沒有人會像我們那樣關注自己,只要把心態擺好,提前做好準備,讓自己表現得自信一些,哪怕講錯一句話也不會影響演講的效果,不要自己給自己太大壓力。
3.替代性報酬
很多時候我們下決心去做某事,像跑步、寫作等等,但是卻遲遲沒有行動,為什么呢,因為眼前有更吸引你的東西攔住你的行動,比如本來打算要寫文章的,找資料的時候被娛樂網頁吸引,不知不覺時間就這么過去了。
想要讓我們快速行動起來就用替代性報酬,讓我們快速聚焦于眼前重要的事情,讓它變得有趣,變得更有吸引力。
比如在跑步之前,選風景更美的路線,選出手機里最喜歡的音樂,或者還可以穿自己最喜歡的那套運動服,讓看似枯燥的運動變得有趣好玩,動力自然而然就上來了。
生活處處都是學問,只要細心觀察,并將它們運用到生活上來,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精致,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