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老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去世。各大媒體紛紛發文悼念。他生前留下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串聯成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武俠迷們回味著他的作品,緬懷巨星隕落。“世間永別金庸,無人再笑傲江湖”。十五部經典銘刻著他的青春,也安放著幾代人的集體回憶。他的辭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再難出現能寫出如此精彩絕倫引人入勝的武俠小說作家了。
年少時,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一個俠客夢,俠女夢。學生時代,癡迷金庸的武俠小說恢宏大氣的構造和格局。提刀上馬、快意恩仇、朝廷俠客、兒女情長,統統濃縮在金庸作品之中,在通俗共賞的武俠故事情節里傳達出深厚的中國歷代源遠流長的歷史知識和古代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的文化熏陶。古往今來能將武俠小說寫到這個境界的,只此金庸一人。
先生筆下風云際會的江湖,讓廣大武俠小說愛好者如癡如醉,欲罷不能,酣暢淋漓。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更是填滿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多少人是通過一部部經典的影視劇而熟悉并愛上了他筆下所描繪的武俠世界。他的武俠世界告訴我們:俠之大者,當為國為民。沒有完整看完一部金庸小說的人不少,但沒有看完一部金庸武俠劇的人卻很少。記得小時候最愛看《射雕英雄傳》,《鐵血丹心》的音樂一出來,便興奮不已。待到“俏黃蓉”出場,就更喜歡了。還記得有多少人被梅超風出場的笑聲嚇得聞風喪膽而留下童年陰影?而后看《神雕俠侶》,被楊過和小龍女離合無常的曠世奇戀所感動,方才懵懂意識“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
那么多人發文悼念金庸老先生。我卻唯獨對一篇文章有所感動。那是金庸2016年冬為香港博物館金庸館撰寫的開館前言,發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紀念小冊子上,很多人猜想這將是金庸最后一次提筆,沒想到一語成讖。
以下附上全文:
《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的故鄉是浙江海寧。那里是我的出生地,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接受啟蒙教育和完成中學學業的地方。我畢業后去上海,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來到香港,當時才二十多歲。初來乍到,最鮮明的感覺是天氣炎熱,以及一句話也不懂的廣東話。還鬧出一個笑話,我初到埠,坐上白牌車,說去餐館,司機先生卻載了我去差館(警署)。
當時的香港在經濟上、生活上、文化上還比較落后,有點到了鄉下地方的感覺。不過一般香港人坦誠直爽、重視信用、說話可靠,我很快就喜歡了他們,覺得香港的人際關系比上海好。
想不到在這陌生的城市一住幾達七十年,大半個人生都在這里度過。我在香港結婚、生兒育女、撰寫小說、創辦報紙,家庭和事業都是在香港建立的。我親身見證了,香港隨著工商業的繁榮興旺,逐漸成為國際大都會。我也親眼看到,改革開放為國家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宋朝蘇東坡當年遠離故鄉到嶺南,曾在一首《定風波》詞里寫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對香港來說,我也是一個移民。我來到香港,住的很是心安。我的一切都是香港給予的,我感激香港,慢慢地也就把香港視為我的第二故鄉。我珍惜在這里的美好時光,愿意好好愛護她,盡我的能力回報她。
五年前,曾德成先生代表香港政府同我會面,提議設立金庸館,我當時表示萬萬不敢當。經他耐心解釋和誠懇勸說后,只好慚愧接受了。我很感謝許多讀者對我小說的喜愛和熱情。他們已經待我太好了。我能為大家做點事,很樂意,也是應該的。
謹向曾德成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為設立金庸館努力的諸多朋友、專業人士致以最誠摯的感謝!
香港,這個昔日的“亞洲四小龍”,中西合璧包容開放的創造奇跡的寶地,造就了金庸傳奇的一生。這個在香港度過大半人生,功成名就的浙江人,在香港奮斗成為一個成功的報業巨子,更是一個成功的武俠小說創作家,將其定義為一代通俗文學大師是恰如其分的。金庸在香港得到了成就和尊重,在故鄉海寧同樣擁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和尊重,在中國乃至全球華人世界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愛戴和影響力。
金庸的一生是輝煌沒有遺憾的。他生前遺愿希望自己的作品一百年兩百年后還有人看。我們相信,他的作品能夠流芳百世。
感謝金庸。感謝您創造了一個個江湖,感謝您讓我們看見俠義和愛情的傳奇。感謝您的文字陪伴我們成長。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世間再無金庸,
大俠永在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