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筆記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第二節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一、單選題

1.下列不屬于階級斗爭的是(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斗爭

2.社會革命是(先進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國家政權的斗爭

3.社會改革的實質是(社會體制的改革與革新

4.改革不僅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來的各種社會制度中,這說明改革具有(普遍性

5.“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一論斷表明社會改革與社會改革(都是要解決社會基本矛盾

6.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從跟上上說,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

7.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準

8.在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

9.除了生產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另一對社會基本矛盾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矛盾


二、多選題

10.下列各項中,屬于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有(AC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B.資源稀缺與人口增長的矛盾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D.先進觀念與落后思想的矛盾


三、主觀題

11.簡述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貢獻。

答:馬克思曾說,他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有如下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12.簡述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答:階級斗爭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最明顯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在階級社會里,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阻礙經濟基礎變革時,必然引起革命階級和反動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尖銳化,直至爆發以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為目標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把人類社會從一個較低的社會形態推進到一個較高的社會形態。

(2)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個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出于它的本性,總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領導群眾,無償地占有他們的剩余勞動,有時甚至侵吞他們的必要勞動。在這種情況下,被剝削階級只有起來進行反饋,才能迫使剝削階級做些讓步、減輕一點剝削程度,以波阿正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從而推動社會在各種不同程度上向前發展。


13.簡述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答:(1)社會革命是階級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手段。(2)人民群眾在革命時期能發揮出創造歷史的巨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革命階級在革命斗爭中收到鍛煉和改造,成為建設新社會的基礎。


14.簡述社會革命的類型

答:社會革命有多種類型。主要有:新興封建主階級推翻沒落奴隸主階級的革命;新興資產階級推翻沒落封建主階級的革命;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革命;在奴隸社會,奴隸反對奴隸主階級的革命;在封建社會,農民反對地主階級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進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


15.簡述社會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答:(1)社會改革可以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或使原有的社會制度持續存在并活的一定程度的發展。(2)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社會改革為新社會制度的誕生作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準備。(3)社會改革具有再一定程度上破除舊思想、舊觀念、舊風俗、舊習慣,梳理新思想、新觀念、新風俗、信息管理,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16.試述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答:(1)社會基本矛盾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約、有主次之分的①由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筑,所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對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起著主導作用。②由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是聯系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的中間環節,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的解決,又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的解決。


17.為什么說社會革命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

答: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這就是說,社會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當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生產力的發展就要求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消滅過時的舊生產關系,建立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生產關系,以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但舊的上層建筑模特步是國家政權,總是要維護舊的生產關系。要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就必須首先解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即改變舊的上層建筑,最主要的是消滅舊的國家政權,建立新的國家政權。


18.為什么說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答: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于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這兩隊矛盾制約和決定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決定著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和客觀趨勢,決定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所以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19.為什么說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我國的改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而是革除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部分和環節。改革的目的是興利除弊,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我國的改革是在黨的領導下,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20.如何理解當前我國的改革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答:當前中國的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拓展,改革的關聯性和互動性也日益增強。這就需要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有機銜接起來。


21.簡述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答:(1)當前中國的改革是和發展、穩定相統一的過程。穩定是前提,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2)改革是動力,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社會穩定才能獲得可靠的保障。(3)發展是關鍵,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經濟社會問題,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續進行下去,才能使穩定獲得堅實的物質基礎。


22.試述社會歷史發展的絕對性與選擇性的關系。

(1)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是指歷史決定論,社會歷史發展的選擇性是指主體選擇的作用。承認歷史決定論與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是一致的,人們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揭示,證實為探尋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選擇活動開辟廣闊的天地,從而主體能以日益合乎客觀規律的活動,更加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2)首先,在歷史決定論看來,規律在現實生活中是非直接地,只是作為一種趨勢、一種平均數而存在。(3)其次,在歷史決定論看來,社會規律給人的活動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種唯一的現實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個由多種現實可能組成的可能性看見,何種可能性成為現實,取決于人的自覺活動和主體選擇。(4)再次,每一種可能性的實現又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人們對具體模式和途徑的選擇,可以表現出巨大的能動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