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崎作與巡禮之年

pic
pic

村上春樹筆下的芬蘭與赫爾辛基的確頗有實感,畢竟他應該不止一次的拜訪過。何況,日本與芬蘭相互免簽這個方便的事實,也客觀上造成了日本人在芬蘭的活動并不少。例如近次停留赫爾辛基的幾天里,酒店附近的博物館就正在舉行關于武士道文化的主題活動周,應當算是「文化輸出」的好例子。

而在小說里,芬蘭人好作警句,以及氣候天時相稱的恬淡特性,細一琢磨,也真的是有些靠譜。芬蘭倘若是用做一個療傷避世的地方,當真別無缺憾。所以,村上才會安排黑仿佛是逃離一樣的生活在和名古屋相隔半個地球的赫爾辛基,但是,同以往村上小說里動輒好友陰陽相隔的絕對相比,反而這種「距離很遠,卻依然可以到達,遺憾的是,從主觀上,由于各種原因也許再也不會相見」的分離,更讓人傷感。究其原因,恐怕是原本死生契闊的深刻羈絆,已經變成了由于心結而有所阻滯的聯系,更加上距離這個看似合理的原因「助力」,最終導致不相往來。

這樣的變化,比起劇烈的「斷交」更讓人惆悵。從《約翰·克里斯多夫》開始,書本早就警示過我,而《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用一種更加劇烈(半超現實的情節設置上)抑或更委婉的方式再次提醒已經觸摸到了多崎作年齡的,作為讀者的我。

年少的時候,當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的同時,如同戰戰兢兢的探出頭去丈量這個世界的我們,急切的希冀著作為尺度和坐標的友人、團體,并藉由彼此的支持、互補來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更重要的是,標定好屬于自己的,和世界、環境、人事之間的距離。我幸運的也有著堪稱完美的「團體」和友人,隨著時間的流逝,作為「團體」的這個集合體本身開始漸漸減弱,除了程度上的削弱,也出現了類似人員變動或者流失的情況;而且更加不可逆的是,當年那種密不可分,心領神會的屬于學生時代的默契和連接,勢必向更加「社會化」的「弱連接」轉變。至少我們沒有遇到像多崎作和赤青黑白那樣遇到戲劇性的崩塌,以及,如同「重生」一般的苦痛。

不能免俗的,我聽了許多遍的《Le Mal du Pays》,不懂音樂的我,在書(或者說村上詞句)的引導下,多少聽出些許「鄉愁」;《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篇幅看上去不短,讀起來卻異常的明快,仿佛只是一氣讀完了一部短篇,一方面固然是和相對簡單的單線故事有關,另外一方面,村上寫起來,較之1Q84(以及最近幾部作品),更多的是寫的偏現實一點的東西,例如少年友人、學校生活、中年的孤獨、就算遠赴芬蘭的旅程,也分外的筆觸清楚、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是老讀者的幻覺么?書里固然也觸及到了近年村上關心的一些東西(隱性的惡,宗教等等),不過更多的時候,讓我不由的想起諸如《尋羊歷險記》《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等等早年作品的影子。

唯一遺憾(或者說值得期待)的是《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是一部「分量」不那么重的作品,村上在這里似乎并沒有投入過大的「野心」,更多像是一種帶有準備性質的「間歇之作」,可是,我很喜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