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產品思維是今天最稀缺的職業能力。那么,具有什么天賦的人,更適合做產品經理呢?
梁寧老師的結論是——做產品經理的人善于感知,在已有的結論上建立新觀點。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邏輯推理和總結歸納。
1、左腦思維與右腦思維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把善于觀察、發散的思維叫做右腦思維;把善于邏輯歸納的思維叫做左腦思維。
(1)左腦思維
- 邏輯推理能力強、時間觀念強,同時感受力差
- 因為感受力差,所以沒那么敏銳和情緒化,整個人體現為情緒穩定,甚至刻板
- 更容易根據規則調適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2)右腦思維
- 感受力強
- 能在別人已經有結論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觀察,并且不太喜歡聽已有的邏輯
- 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能激情地表達自己,具有人格魅力
- 這樣的人非常自我,也因此會非常自私
2、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
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因為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創造力要求對自我有極深的體察和釋放;而控制力是自律的體現,是社會化的產物,是對別人的體諒與遷就。
人長期關注什么,就會認為什么東西更重要。
- 自我的人長期關注的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這類人更關注“我喜歡什么”;
- 自律的人長期關注的是外部的邊界和規則,所以有克己奉公的精神;這類人更關注“什么是對的”。
自我和自律,都很重要。
此處所說的“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應該是指“更關注內心的人更適合做產品”。
3、找到自己,接納別人
那么,我應該自我呢?還是應該自律呢?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本質上你關注的就是規則和邊界,其實你就是個很自律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種自律的、集體主義的氛圍中長大。所以即使是再自我的人,可能都得有一部分學會自律。
那么,未來的我應該釋放那一方面的額能力呢?
找到你自己的愉悅或恐懼吧。
- 靠愉悅驅動的人,往往自我
- 靠恐懼驅動的人,往往自律
這兩者,都會催生非常優秀、非常成功的人。
每個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辦法接納與自己完全相反的那個人,讓他成為你親密的合作伙伴。
4、模塊小結
至此,第一模塊——同理心,就講完了。
我們內在的愉悅、恐懼、潛意識與集體人格,共同形成了我們自己。
當你要認識一個人,或者要做一個產品時,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個層面下功夫?
你還是要回到你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的愉悅與恐懼,看到自己的天;看到用戶的愉悅與恐懼,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不要觸發他們的防御。
這就是你的起點。
5、課后作業
你覺得你是一個更加偏自我,還是一個更加偏自律的人呢?
我覺得我是一個自我和自律各一半的人。
自律:
- 從心而言,很多時候我的內在驅動是“恐懼”。恐懼不夠優秀、恐懼找不到喜歡的工作、恐懼風險和不確定的未來;也恐懼孤獨、恐懼他人的不好的評價。
- 因為恐懼,會勉強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會要求自己每天要學習一定時長、要好好運動;也因為恐懼,會很多的考慮別人的想法,會“不敢言”。
自我:
- 但也會是一個自我的人。
- 會在長時間緊繃“自律”那根弦后給自己放假,關注內心地休息、睡覺、享受時間。
- 也會在記手賬、寫復盤的時候回歸內心,去看自己內心的想法。
自律與自我:
- 甚至會發現,“自律”也會讓人“自我”
- 比如,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后,就會很享受打開Forest計時學習的過程;也會很開心地在瑜伽墊上馬甲線養成。這就是一個自律走向自我的過程。
- 自律是嚴于律己,自我是關注內心。要自律,也要自我。
6、一點想法
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是一個產品,和人相處過程就產生了用戶體驗。甚至和自己相處也有用戶體驗,此時,自己就是自己的用戶。
梁寧老師說,“如果連自己都感動不了,怎么感動別人呢?”
對啊,其實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是相通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的人是太過自我,只關心自己,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而有的人卻事事替他人著想,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所以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他可以很自我,但自我的同時,他也愿意關注別人,能夠共情,能夠理解對方細微的感受。
自律和自我并非水火不容,二者可以共存。
文中的自律,是關注規則,是嚴于律己,是不隨便打破邊界,更多的考慮別人;
文中的自我,是關注內心,是更多的考慮自己,而由于過于考慮自己的內心,可能會忽視別人的感受,從而導致嚴于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