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缺少什么,越是渴望什么。近階段早上6點左右起床,晚上近12點入睡,中午在辦公桌上趴20分鐘左右。對于每天都睡夠8小時才能滿血復活的我來說,一直缺覺的狀態下,特別想昏天暗地的睡一覺。
現在能滿足這種訴求嘛?只能滿足一部分,比如周六不用出去看房子或有其他緊急事情,早上陪娃可以睡到自來醒,或者下午成功哄睡娃之后,陪睡2個小時,讓疲憊不堪的精神狀態得以緩解。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總有事情要處理,或者娃總是粘在身上。越是勞累,越是煩躁、娃越粘人。如此惡性循環,真讓人頭大,不知道應該怎么辦?
抽絲剝繭的分析一下,希望能理清一下頭緒。
1.娃為什么纏我?因為娃想讓我多陪陪他。
工作日陪娃的時間就是晚上回家之后。一般情況5:30下班,我吃過飯6點多。有時候在江邊走一走,7點從公司出發,到家要8點多。即使吃完飯后立即回家,到家也要將近8點。從8點到晚上睡覺前要完成的事情包括給娃洗澡、講故事、喝奶、刷牙。有時還要洗衣服。即使11點入睡,能陪娃的時間也只有2-3個小時。
2.能不能多抽出一點時間陪娃?
可以將傍晚去江邊鍛煉的事項挪到早上。早飯提前至出門后,一個小時的車程后,到公司8點左右,可充分利用打卡前的40多分鐘。早飯選擇面包、牛奶、雞蛋這種簡易餐。運動事項可以選擇:跳繩、散步。現在天氣涼了,沒了大太陽,所以熱不能成為逃避運動的借口;如果下雨,只要不是大雨/大風,雨中散步未嘗不可。所以天氣也不能成為逃避運動的借口。
如是,晚上可以將到家的時間控制在7點30左右。
3.能不能陪娃+做家務并行?
我喜歡抽出大把空白的時間,全身心無打擾的去做喜歡的事情,比如看書、整理東西。但是有娃后的時間總是零零散散的,完全無法沉下心做事。凌亂不堪的環境、長期缺乏知識輸入,讓我的內心很是焦慮,潛意識里認定是因為娃的原因。因此陪娃時,總是心不在焉,有種被捆綁的感覺。敏感如娃,他總是能捕捉到我的心神不寧,進而“變本加厲”的求關注,如是被娃牽著走的感覺更甚,我的焦慮也隨之升級。如是不斷拉扯之中,精力被一點點內耗。
試問:跟娃在一起,我就不能做家務、整理東西嘛?似乎不是這樣的。玩具總是有限的,玩具玩膩了,娃找不到新鮮的事情時,總是會吵吵鬧鬧。如果能跟我一起翻翻找找,娃反而興致盎然。不妨試一試帶著娃一起收納整理呢~
4.能不能高質量陪娃?
如果上面整潔的環境搞定了,我的心情會舒暢一些。陪娃時,可以更投入一些。目前陪娃經常做的事情是玩玩具、看看書。但是玩具總有玩膩的時候,我可以開拓一下思路,找一些有趣的視頻,自己做一些小玩具,或者開發一些新玩法。但是要考慮持續性,不能僅憑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不妨把平時收集的有趣視頻納入百寶箱吧。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總有用上的時候。
每到11點左右,娃一邊揉著眼睛,一邊念叨:還沒玩夠,不要睡覺。但是身體的疲乏,讓他玩一會就變得不耐煩。目前娃早上9點左右起床,下午睡2小時,晚上11點-12點睡覺。這種作息的不合理體現在:總睡眠時間不足;晚起導致早飯延后、繼而午睡延后,再者晚飯延后,最后晚睡。事情的源頭在于晚起,不妨從早起開始做起,比如8點,繼而7點。此外,承擔起準備娃的飯菜的重任,提前備好食材,減輕帶娃的壓力,也可以提高帶娃的配合度。那準備食材的時間,可以選擇娃早睡之后。
一番分析,思路似乎清楚一點:自己搞定:早早起床,早早解決早飯;堅持江邊跳繩/散步;上下班路上收集有趣視頻和快手輔食;帶著娃實踐有趣的游戲或一起做家務;娃早睡后,準備第二天的食材。需老人配合:娃早點起床,早點午睡,早點吃飯。
說不如做,立此為證,好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