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虱子。
——張愛玲
悲觀者稱半杯水為半空,
樂觀者稱半杯水為半滿。
很多人只讀到了她的悲慘,卻不曾看懂她的高級。
懂她的高級,就應(yīng)該知道張愛玲是一位愛美的女性,對旗袍更是情有獨鐘。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旗袍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主角之一。
《半生緣》中曼楨穿的是淺粉色的旗袍,曼璐穿的是蘋果綠軟緞長旗袍;
《色戒》中王佳芝穿的是電藍(lán)水漬紋緞齊膝旗袍;
《封鎖》里的吳翠遠(yuǎn)穿的是一件白洋紗旗袍;
《傾城之戀》里白流蘇穿的是月白蟬翼紗旗袍。
作品之外,生活中的張愛玲,對旗袍更是愛得深沉。幼時的張愛玲,身上還只是穿著繼母穿剩的“碎牛肉顏色”的薄棉袍,那會兒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打扮時新的女同學(xué)和滿大街穿著旗袍風(fēng)姿綽約的上海女人,對于自尊心極強(qiáng)的她,這種自卑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
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賺錢買自己想要的一切。
在香港讀書時期,她就將獎學(xué)金拿去買不聊做衣服,并樂此不疲。而后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淪陷,在港讀書的張愛玲不得不返回上海,靠寫小說為生。但是她的小說很快紅遍上海灘,手頭寬裕了些,張愛玲不僅能在父親面前揚(yáng)眉吐氣,更能買得起她鐘情已久的新式旗袍了。
這樣一來,少女時期積壓的購買欲更是一下子爆發(fā),讓她徹底變成了旗袍購物狂。
而此時,旗袍用上了西方引入的面料,使得裙身更為貼合,稍添性感。而改良旗袍也初露鋒芒,夏裝旗袍則被減省至無袖或短袖,衩高過膝甚至及臀,走起路來不時露出修長的雙腿,性感又時髦,讓一直愛美的張愛玲更是愛不釋手。
“要想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注意你一個,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來穿。”張愛玲曾經(jīng)和朋友調(diào)侃道,聽這話的那人嚇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壽衣了嗎?”張愛玲答:“那有什么關(guān)系,別致就行!”
這位有想法又趕時髦的才女,她也不再僅僅是購買成品旗袍,而是開始親自設(shè)計手稿,并將自己的手稿交給上海的知名裁縫張兆春先生縫制。對于自己的設(shè)計,張愛玲要求近乎苛刻,幸好張裁縫手藝高超又耐心,總能令她滿意。
舊時的上海女人和自己相熟的理發(fā)師、裁縫師,感情很好,就像一對堅貞不移的朋友,一下剪刀就是一輩子的追隨。張愛玲和張兆春也一樣,后來張愛玲還為他的店取名為“造寸”,這也是當(dāng)時上海最高級的時裝定制店。
50年代以后,旗袍漸漸沒落,但張愛玲依舊穿著旗袍大張旗鼓地參加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她氣定神閑地坐在統(tǒng)一的藍(lán)灰調(diào)中山裝之間。
1955年,35歲的張愛玲到了美國生活,后與大她29歲的劇作家賴雅成婚。賴雅多病,兩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可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張愛玲也不忘用帶花的被面改制了一身格外得體的旗袍。
病中的賴雅撫摸著愛玲身上的旗袍,笑著說:“你真美,穿上旗袍更美!”
1995年9月8日,75歲的張愛玲在洛杉磯羅徹斯特大道旁一棟普通的公寓內(nèi)孤獨離世。最后陪伴她的是一件磨破領(lǐng)子的藍(lán)花旗袍,安靜而優(yōu)雅地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