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是因為自己病的太重。
學心理學,是因為自己病入膏肓時,旁邊沒有一個人可以陪伴我,除了心理咨詢師。
當一個人情緒陷入谷底,旁邊人任何一句“這有什么可難過的” “這都不是事兒” “哎呀你怎么這么脆弱”對當事人都是二次傷害,如果我有力氣,我會吼一句:你哪涼快哪呆著去。
就像現在很多碎片文章“你不是說話直,你是情商低” ?“你不是說話直,你只是自私” 確實有一些人,他們絲毫不顧他人感受,直言不諱。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他們就是情商低啊,說話就是他們的軟肋啊。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愿可以不說話。情商低不是錯啊,這就是病啊。
是的,我就是這樣一個人。能不說話我就不說話。巴不得所有的交際都可以用微笑一并帶過。對,有一種病,叫微笑抑郁癥。你們看我嘻嘻哈哈太特么樂觀,心底深處的悲哀,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會慢慢流出來。
心理學可以讓我慢慢地了解自己。能夠陪伴自己。能夠允許自己的狀態。
現在太多的文章,抨擊孩子的教育問題。每次看,心里都是淚。
我記得,我去長沙參加二級心理咨詢師考試。那次經歷可能是我終生難忘的一次痛苦經歷。咨詢師考試的備考過程非常辛苦,我始終沒有放棄學習,因為我想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深入,我想學習更多。考試前幾天得知,外公過世了,且,出殯的日期,剛好是我考試那天。我掙扎痛苦了兩天,和老師電話打個好幾個,最后我決定去長沙考試。恰巧遇上老公出差,我是帶著孩子一起坐動車去的長沙。
就是這次動車上,我孩子的行為,簡直就是教科書里被批判的對象。
玩手機、稍有不順就哭鬧,關鍵他媽媽也不教他,時不時還罵他。這種教育,真不怪孩子,是家長的問題。
這些文章看上去,太特么對了。他們從不關心這件事情背后隱藏了什么因素,只是批判表面發生的事情。
對,事情背后就是,這位家長,從小愛她的外公走了,她回不去送最后一程。她只是沉浸在悲傷焦慮甚至一度整個人破碎了出不來。她在這樣子的情況下,還需要照顧孩子。這種情況下,她能保證孩子的人身安全,但可能,照顧不周孩子的情緒了。
對,很多人會說,不管有什么事情,在公眾場合,這樣子就是不妥。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此時是可以對自己說一句:我理解你的不容易,我理解你那一刻的破碎,我理解你!
心理咨詢師看待一件事情,立場中性。不批判不評論,我們只是去看見。并相信,你在每一刻做出的選擇,都是你那一刻最合適的選擇。你的每一個行為,都是被允許的,都是可以的。我們希望用理解,用愛,去喚醒你心底深處,或許迷路已久的,自己。
我希望自己被人理解,而不是一貫地批判。理解、共情、慈悲,我覺得是特別美的事情。所以我也特別愿意去做這件事情,去看到人性的美。每一個表面上看上去多么無法理解的行為背后,往往是藏著深深的匱乏,或者愛。我不只看到事情,我更想看到背后那份愛,去讓這份愛浮出水面。去讓痛苦的人,重新認識自己。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