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媽感冒了,當她趕到幼兒園接強強回家的時候,強強特別想去姥姥家拿她的圓形巧克力,這個時候媽媽像平時一樣說:“媽媽感冒了,咱不去了。”可是孩子又哭又鬧,非要去姥姥家,此時媽媽非常傷心,覺得還是巧克力比媽媽重要,但媽媽因為自己身體緣故,還是把孩子帶回了家,媽媽對自己的行為有些愧疚,覺得不能滿足孩子,又對孩子感覺到生氣,認為孩子不懂得體諒媽媽的辛苦!
這樣的小事,在我們生活可能經常會遇到,面對孩子的需求和我們需求不同,我們該怎么辦呢?
孩子的想法是去姥姥家拿圓形的巧克力,我們去了他會產生快樂的情緒,因為他的需求被滿足了,如果我們不去,她就會失望,因為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我們需要想出的辦法是如何在不去的情況下又能讓他的需求被滿足,此時我們需要用到“想象力”——通過想象來滿足孩子。
人的大腦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他不會去分辨想象情景和現實情境,也就是說他會全盤接受我們的想法,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想到酸梅我們就會流口水,這只是想到這個詞,如果我們可以想象的更加豐富一點,比如想到酸梅的個頭,顏色,吃到嘴巴里的感覺。那么我們不但大腦里這個場景會非常清楚,我們的味覺也會感覺到酸酸的味道了!這個和我們真的吃到酸梅的感覺幾乎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只要通過想象讓孩子滿足就夠了,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好希望媽媽有魔法,一揮手圓形的巧克力就到了你的手里。看著園園的巧克力那一定是幸福滿滿的感覺。孩子會隨著我們的語言產生想象,他的需求此時就會被滿足!在這個時候我們再說出自己的具體情況:“媽媽生病了,沒有力氣帶你去姥姥家了,咱們先回去吧!”孩子往往都會體諒媽媽的!因為他的情緒問題意見被解決,此時他能看到事實的真相——媽媽生病了,需要我的體諒。
期望孩子體諒我們,首先我們要看看自己是否體諒了孩子的情緒,當我們看到了孩子的情緒,接受和疏導了孩子的情緒之后,孩子才能從情緒自我中走出來,進入理智自我,這個時候他就會變成一個懂事的孩子,開始體諒父母或者去面對自己真實的問題,而不是躲在情緒里孤獨的掙扎著!
情緒沒有對錯,面對孩子的情緒接受,接受,接受。只有接受了情緒,才能回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