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劉禹錫的五律—《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p>
先說題目吧,三國之中蜀漢傳國四十三載,一共經歷兩代皇帝—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那所謂“蜀先主廟”,當然是劉備的廟。這個廟在哪呢?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就是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嘛,因為武侯祠本來就是劉備、諸葛亮君臣合祀,里面有漢昭烈廟,也就是俗稱的劉備殿。但其實啊,劉禹錫筆下的“蜀先主廟”不在成都,而在重慶的奉節縣,就是三國時期白帝城的所在地呀。蜀漢章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劉備伐吳大敗,退守白帝城,最后就病死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嘛,所以這兒也建有劉備的廟。那白帝城在唐朝屬于夔州,劉禹錫本來就是劉備的后人,又曾經擔任夔州刺史,文人好古、英雄相惜,有這樣的歷史遺跡,當然要憑吊一番,所以才有這首《蜀先主廟》,那這樣的詩怎么寫呢?
看首聯,“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這一聯啊,真是挺拔突兀,力重千鈞,既給劉備定了性,又點了《蜀先主廟》的題。怎么給劉備定性呢?劉禹錫用了四個字,叫“天地英雄”。這個評價是怎么來的呢?其實最早是曹操的評價呀,大家看《三國演義》都知道“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魄,依附曹操,強弱之勢本來非常明顯,但是曹操卻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真不愧是劉備的知己呀。那后來的歷史也恰恰證實了曹操的判斷,弱小的劉備開基蜀漢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在群雄并起、弱肉強食的漢末,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能夠建立這樣的基業實屬不易,當的起曹操“天下英雄”的稱號。那可能有人會說了,既然如此,劉禹錫這首詩就應該是“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確實也有版本這么寫,但是我覺得還是“天地英雄氣”更好,為什么呢?因為和天下相比,天地是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概念,是說劉備的英雄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至大無垠,這才能配得起下一句“千秋尚凜然”。因為如果說“天地”是一個無限的空間概念,那么“千秋”就是一個無限的時間概念。劉備和劉禹錫之間相隔了六百多年,但是呢,劉禹錫覺得劉備的英雄之氣充塞六合、永垂不朽,即使相隔千年,仍然凜凜如生,讓人肅然起敬,這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層面給劉備定性。那為什么又說這兩句話是在點題呢?因為前一句的氣,和后一句的“凜然”,氣是什么呀?“氣”是氣息呀,“凜然”是感受啊,這個氣息也罷,感受也罷,都是因為瞻仰蜀先主廟才得到的,其實是說一進入蜀先主廟,一瞻仰蜀先主塑像,立刻就感受到一股英雄氣息撲面而來,這不就是點題嗎?
那僅僅瞻仰劉備廟就已經感受到非同一般的凜然氣象,可想而知,劉備生前該是何等英豪啊!那劉備的英雄業績到底表現在哪呢?看頷聯,“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這一聯啊,對的真是渾然天成,詩人用“三足鼎”對“五銖錢”,真是神來之筆呀,“三足鼎”好理解,所謂 “三國”正是魏、蜀、吳三足鼎立嘛,在這三足之中,劉備分得一足,才形成天下三分之勢。那“五銖錢”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謂“五銖錢”哪,是漢武帝時期開始鑄造的貨幣,也是西漢通行的貨幣,那后來王莽取代西漢立刻廢“五銖錢”鑄“新莽錢”,那再到后來“光武中興”、建立東漢,又恢復了五銖錢。幾經反復,五銖錢也就成了漢朝的象征了。說劉備的勢力在于三分天下,而功業在于恢復漢室,這已經相當漂亮了。更妙的是啊,劉禹錫在詩題下面還自己寫了一個注,說“漢末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什么意思呢?說“五銖當復”還是漢末的一個童謠,當時童謠就唱,黃牛白肚皮,五銖錢一定會恢復。想想看,以三足鼎立這樣的大事兒來對五銖當復這樣一個童謠,本來是感覺有點無厘頭吧,但是劉禹錫這樣一對,誰也不會覺得無厘頭,只會覺得巧妙、自然、渾厚。而且呢,這么一對仗,劉備的英雄形象還搭建得相當完備。如果只有前一句“勢分三足鼎”,雖然也很雄壯,但還只是一個割據天下的軍閥呀,可是一旦加上“業復五銖錢”,劉備的功業就有了理想作為支撐,也就是說他不僅有英雄之業,更有英雄之志,這不才是劉備最讓人敬重的地方嘛。
那總評價有了,功業也寫完了,接下來要寫什么呢?看頸聯,“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這是從功業講到人事,也是從成講到敗了。劉備為什么能建立那么大的功業呀?因為他善于識人、用人,“三顧茅廬”不僅得諸葛亮“隆中對策”,更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才有蜀漢開國三分天下的功業呀,所謂君臣魚水、佳話千秋嘛??墒悄?,劉備長于用人卻短于教子,他的繼承人劉禪不僅沒有乃父的英雄氣象,還是個著名的昏君,一輩子親小人、遠賢臣,最后葬送了蜀漢的大好河山。咱們都知道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曹操夸過兩個對手,一個是劉備,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還有一個,就是孫權,他說什么呀?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啊。你看東吳有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兄弟三人接力,才能最終成就大業。而蜀漢呢,先主固然英雄,卻不料后繼無人。創業與守成孰難哪,這本來是一個千古難題,這個難題劉備答了滿分,劉善卻未能及格,當然是不孝之子,所謂“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一褒一貶之間,寄托了詩人多少深沉的感嘆哪。那再從結構上講,這一聯又是一個過度聯,“得相能開國”是承前,“生兒不象賢”是啟后。
那“生兒不象賢”的后果到底是什么呢?看尾聯,“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在三國殘酷的軍事斗爭之中啊,一旦國破家亡,就會歸為臣虜、任人宰割,而首當其沖的當然是戰敗方的女子,她們就要變成勝利者的玩物,受盡侮辱,而這種情形,也最容易引起詩人的同情與感慨。咱們之前講杜牧《赤壁》的時候不就說過“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嘛,那劉禹錫這首《蜀先主廟》也是如此啊。根據《三國志.蜀后主傳》的記載,劉禪降魏之后被東遷到洛陽,封為安樂縣公,那曹魏的太尉司馬昭在宴會中故意讓蜀國的女樂表演歌舞,旁人看了都為劉禪感到傷心,劉禪呢卻談笑自若,還說呀“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來歷嘛。(我覺得這一點也許是劉禪不得已為之吧,既然已經成了階下囚,再說什么大話也沒有意義了,就比如孫皓和司馬炎的對話,“帝謂皓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于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既然已經亡國,再顯示你的聰明還有什么用。)那劉禹錫“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用的就是這個典故,本來作為一國之君,國破家亡,不能保護婦人、女子已是一層凄涼;眼看著柔弱的婦人、女子受辱于人而又不能振作,甚至不知羞恥,麻木不仁,豈不是更大的凄涼。這兩層凄涼加在一起,才是劉禹錫所說的“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這樣的凄涼,更加深了我們對“生兒不象賢”的感慨,先主如此英雄,卻生下如此不孝之子,以致功業成灰,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呢。那么我們再想,詩人真的只是在感慨劉備、感慨蜀漢嗎?當然不是啊。他也在感慨自身所在的唐朝啊,唐朝當年也有過英武的唐太宗、唐玄宗,有過房玄齡、杜如晦、有過姚崇、宋璟,有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墒悄兀笫阑实鄄荒芸私B箕裘(克紹箕裘,這成語第一次聽說。成語【釋義】:克:能夠;紹:繼承;箕:揚米去糠的竹器,或者畚箕之類的東西;裘:冶鐵用來鼓氣的風裘。比喻能繼承父、祖的事業?!驹摹浚骸坝泦栔畬W,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譯文】:“自身學習沒有獨到之處,僅僅能掌握背誦的知識的是不足以作別人老師的。一定要讓學習的人聽從解說嗎?他們對學習的內容感到疑惑,卻無法表述出來,那就為他們作出解釋。給他們解釋了但還不能明白的地方,就可以把它放在那里等到以后再解釋。冶鐵良匠的孩子,一定會學習做鼓氣用的風裘。制弓良匠的孩子,一定會學習制作畚箕藤器。才開始被用來駕車的小馬,一定會被系在車后,尾隨著車輛前進。君子們但凡能夠明察到這三件事的,那么他一定是有學習的志向的?!保?,反倒縱容宦官打擊劉禹錫他們這樣的革新派,這不也是“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嘛。那長此以往,會不會也有“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這樣的后果呢?詩人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這才能有這首開篇大氣而又結束蒼茫的《蜀先主廟》。
再讀一遍,“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
其實啊,我們也都知道,在三國人物里后世緬懷最多的既不是周郎,也不是劉備,而是既忠且智的諸葛亮,所以下一首就和大家分享杜甫的《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