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一輩在表達親密關系的時候,概括起來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會表達”。明明是愛,卻要說不愛。明明很在乎,卻要放在心里。明明痛在心頭,卻要裝作滿不在乎。
小時候我們寫作文,寫到親情的文章,最流行的就是朱自清《背影》式的方法:默默地買了個橘子,又默默地將家庭的愁苦獨自吞下所有的愁,最后來一句“父愛如山”。這種東西用在寫文章里還好,畢竟他虐了讀者的心,但是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并不是一種好的感覺。
父母這代人的表達方式大概歸類為以下幾點:
1. 把批評當作關愛,將贊揚視作珍寶。
跟父母那一輩講話,基本上很少能聽到贊揚。當你考試前10名的時候他跟你說“基本令人滿意,下次爭取第一名”,當你拿到第一名他們跟你說“要繼續保持,一次兩次算不得數。”當你拿3000月薪他們跟你說“你要發奮賺錢,這樣子不行。”當你拿3萬月薪時他們跟你說“你這不穩定,要是考個公務員就好了。”等你考上公務員,他們告訴你“你要買了房子生活才安定下來”……
在他們看來,他們怕你對現狀飄飄然,他們對你的責備是一種提醒,以免災難和不幸發生。而在你的眼里,父母對你似乎永遠都是不滿足的,你永遠都是滿足不了他們給你的要求,這種焦慮和自責永遠伴隨著你,你渴望他們終究有一天對你說一句:“你很棒,在同齡人中你已經算不錯的了,父母當年就沒有你這么優秀”,但每一次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這不是應該的嗎?“
他們覺得這是一種對你的關心,關心你,才會對你有更高的要求。然而這種對還未發生的事情過分的焦慮,只會給人帶來焦慮、沉重、喘不過起來。
所以我也可以理解,在《火影忍者》里,佐助為什么老是對鼬說:“哥哥,我要超越你。”為什么那么多人他們跟我訴說一些煩惱的時候,你會最終發現,他其實什么都不差,只是差了點信心而已。做父母的可能不太懂得,有時候人與人之所以有差別,可能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一個膽子大點,一個膽子小點,如此而已,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2. 過分地強調物質,而忽略精神。
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劇或者現實中父母跟孩子說:“我們對你那么好,你想要的我們都想盡方法買給你,你為什么還不愛我們?我們簡直是白養你了。”
這是很多父母內心里的想法:我將什么都買給你,這就是對你最好的愛了。
很少有人真正在乎孩子內心的想法,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這種關系就像談戀愛,并不是買了所有的東西,你就會真正愛上一個一樣。一旦小孩表達出對父母的厭倦情緒,父母不是先從自身檢查問題,而是出來一個強盜邏輯:“這個世界上連父母都相處不好的人,跟其他人也相處不好。”
”過分地強調物質,而忽略精神“這一點在平時的體現就是:一旦涉及實用的消費,比如說買教科書、買文具、買衣服褲子就同意,而一旦涉及體驗的消費,比如一起看電影、出門旅行、買游戲機則表示反對,認為是不必要的。而恰恰是能帶給人體驗的消費,帶給人的愉悅感是最多的。反過來,這種缺乏互動的行為又將惡化兩代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第一條事件的發生率上升。
這一條在相親的時候則表現為:“首先是房子、車子、月收入,然后才是小孩喜不喜歡。”一旦小孩表示反對,則表現出巨大驚訝:“這么好的條件你怎么都不要?能讓你少奮斗二十年啊!”很少有人去關注人品、行為、長相這些小的細節,更沒人在乎小孩內心的真正想法。這些東西在《中國式相親》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3. 過分地強調一件事情的真實性。
這些或許和他們的生存環境有關,很少接觸浪漫主義的文學以及電視劇,生存逼得他們對生活失去了想象力。父母那一代基本上不看周星馳、也不看武功,給出的解釋是:不真實,打打鬧鬧的,你看要個個跳高像他們那樣,為啥不叫他們去參加奧運會?其實他們不知道,他們看的所謂的真實的歷史片,也都是后人杜撰出來的。
父母這一輩最常跟人講的話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對人太真,吃了太真的虧。
真有真的好處,但太過于真實,也有弊端。最大的弊端在于:他能總是讓人不開心。
比如有一次飯桌上,朋友問我:你新找的工作怎么樣?
我說:還好,工作蠻輕松的,一個月也就上5天班的樣子,工資幾千塊錢一個月,總體還算滿意。
朋友:那還挺好的嘛你找的工作。
母親連忙插一句:那,這種私人企業,還不知道能搞多久,說倒就倒了。
一次兩次沒關系,但是一旦這種情況發生的次數多了,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很討厭”。這就像魯迅筆下的一篇文章一樣: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
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固然是一句真話,但是很令人討厭。
4.對親密的關系比較麻木。
哪怕在傷心、絕望的時候,也很少會有擁抱、握住你的手、撫摸頭發等動作。這些對于他們來講,都是難為情的、羞于表達的,而他們可能想象不到,在一個人傷心絕望時,這些簡單而樸實的動作有多么重要。
再退一步講,哪怕是走路的時候,要等一等對方都不大明白,經常2個人走路,自己一路走到最前面去了,也不管后面有沒有跟上。
總體而言,這一切都在你提到的上面這個視頻里得以體現,短片里的老張集中地體現了父母這一代的特點。
比如最開始老張發言:我離了婚,我們家原來那口子,又把閨女的名字改姓王了。我是她爸,她改姓張,她姓張……
這是父母那一代的典型特色,一高興就想說實話跟人分享,以為別人也喜歡聽實話,實際上除了讓人反感無他。
還比如兩人在橋上,媽媽對爸爸說:悠著點,猝死了倒沒關系,別中風了給閨女添麻煩!
明明是關心,卻要以毒舌的方式表達出來:
爸爸和媽媽倆多處批評指責,明明是一些很小的事,也能一個人哭喪著一副臉哭嗨起來:
總體而言,父母這一代人,他們有他們很多的優點,比如他們勤勞、他們堅強、他們能忍受,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望塵莫及的。但是在跟親人相處方面,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父母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像山一般高、像海一般寬闊、像太陽般溫暖,在你最累最迷茫的時候,父母就像一盞明燈照亮著自己。
但事實上,跟他們相處的時候,你會總感覺隔著一層灰蒙蒙的膜。小時候總想象著通過一次學校的諸如“感恩父母”的活動來緩釋隔代之間的代溝,也想著像電視里面一樣,大喊一聲“理解萬歲”這層膜就消失了。長大了以后你慢慢地開始理解了一些東西,發現這些根植在他們基因里的東西,已經沒法改變了。因此,跟父母的關系常常是既遙遠又不遙遠:你想靠近的時候,你這層膜阻擋著你,想遠離,內疚和道德又阻礙著你。
這使得很多時候,連接父母一輩與我們之間關系的并不是愛,而是內疚與責任心,道德束縛和憐憫心。
這些缺點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改善:我們更加善于表達愛,更加善于表達親近關系,更懂得贊揚別人。然而又或多或少有所保留,這一點,在我們跟同代人談戀愛的時候會得到充分體現:你發現大多數人無論多愛,始終感覺是隔著一層膜的,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有著上一代的影子,揮之不去。但是并沒有完全地改變,想要完全沒有這些感覺,或許只能寄希望于教育的越來越發達,時間的稀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