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說,po主作為一個男人,非常好意思說,《一步之遙》把我看哭了。
這篇影評,僅代表我個人的觀影感受和想象,是我個人體會到的魅力。但是,希望對想要看懂的人能夠有所啟發。
看了十幾篇《一步之遙》的影評,有打高分的剖析也有打低分的吐槽。其中大多數的高分評價都是對影片中的政治隱喻,劇情結構,隱含劇情,影視理論甚至姜文的情懷做了深入的探究和剖析,說自己看懂了的人不乏少數。很多高深的影評將影片解構的層層入理,分析到了歷史層面、政治層面甚至哲學層面,雖然都很在理,但還是有很多包含有影評作者故作高深的成分在其中,這也導致很多想要探究真相的人由 “完全看不懂 ”轉變為“ 更加一頭霧水” 再轉變為 ?“覺得說自己看懂了的人都是在裝逼”。
因此,我并不認同這樣的影評,因為無疑這些影評更加加深了影迷當中的兩極分化,也更加加深了影迷對姜文和《一步之遙》的誤解。
所以在此,我想寫一個相對平白的解析。我不敢說我完全看懂了姜文的原意,因為姜文總說,他喜歡的的作品是能夠提供給人想象空間的,甚至還希望觀眾的想象能夠比劇本中的構思還要豐富(這大概就是他的作品總是被各種剖析的原因,因為每個體會到個中魅力的人,心中的想象都不盡相同,這就是莎翁的那句:“一千個人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姜文最鐘愛的《太陽照常升起》和這部《一步之遙》,都像是沒講全的故事,沒講明白的故事,因為沒講出來的部分,姜文把它留給了觀眾去想。這并不是說故事的完成度不好,反而是姜文費了很大力氣刻意留出來的空白。
在解析之前,我們先留下幾個問題:
1. 什么是好的電影?
2. 姜文是不是在恃才傲物?
part1.基礎
首先,要體會到我所理解的《一步之遙》的魅力,需要觀影者在觀影之前就累積一定量的對社會的思考和對美的認識。
所以希望大家在理解這幾點之后,我們再來聊片子:
1.電影作品的表達是極為不客觀的。
藝術作品的創作都是很個人的,電影的一部分也是藝術,所以電影作品的創作也是極度個人化,并且暗藏有作者意識形態的輸出的(沒錯,就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那個意識形態)。因此,電影如同媒體報道一樣,并不客觀。
換言之,藝術和文學這些看不到摸不著的事物,他們表達出來的內容經常是作者引導人們感受到的,并且,人們并沒有辦法像作者一樣切身理解他為什么要創作,因此,【藝術和文學作品表達出的內容和觀點并不客觀】。
在歷史上,為了滿足政治家的需求,藝術,電影和文學屢屢被政治干預,扮演操縱大眾思想的角色。比如各種各樣美化當權者的史書,比如法西斯拍出的宣傳電影。
2.電影并不僅僅是劇情的堆砌,劇情只是一種表達手段。
剛剛說到在歷史上,現在說當代。
相信每個人都看慣了好萊塢式的類型片。在“該讓觀眾有某種感受時安排給觀眾感受”,比如愛情片導演會安排催淚,驚悚片導演會安排“故弄玄虛”,喜劇片導演會安排通篇笑點十足的段子,因為如何用劇情操縱觀眾的邏輯和情緒本身就是電影導演的必修課,也是好萊塢類型片的本質。因此,在看此類電影時,很多人能夠猜出接下來的情節,還有人甚至剛看了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局,這都是類型片的常態,也是意識形態的種子。超級英雄的類型電影不就造就了這一代英雄主義的美國人嗎?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認為電影本該如此,賣座的電影本來就是以市場為導向的。電影導演應該迎合觀眾的喜好,這也是電影娛樂性質的體現,因為大家普遍覺得,電影的劇情本來就是該被人看懂的嘛,劇情看不懂的電影怎么能叫電影呢?差評。
但是,你愿意總是被導演玩弄自己的情緒嗎?
3.我愛“魔幻現實主義”,因為它太酷了。
魔幻現實主義是一種文學流派,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超現實的荒誕和怪異。
這個流派中有一部十分出名的作品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雖然身邊很多人沒辦法堅持看完這本書,因為它“既枯燥,又不現實”。但沒有人敢否認《百年孤獨》的美,因為這是世界公認的美,魔幻的美。但這種魔幻并不是童話中“從前有一個老巫婆”式的魔幻,而是現實中“俏姑娘雷梅苔絲被風吹上了天”式的魔幻。
魔幻現實主義是兒童的童話嗎?不完全是,但他也不是故弄玄虛。他只是用夸張無比的行為方式反映出人們內心中對現實世界的強烈感受。他是成人的童話。
你有沒有幻想過你擁有無數個女朋友(男朋友)有一天成為你生活中的常態,而且所有人都覺得很正常?
這回,這種荒誕真的成了電影情節中的常態,電影中沒有角色覺得不正常。
對,荒誕突然變得在正常不過,這不酷嗎?
part2.聊聊片子
三點說完了,現在我們來聊片子。
首先,再強調一遍,這只能代表我個人的觀影感受。
《一步之遙》的編排與大家平日里習慣的電影敘事結構相差甚遠。對于剪輯技巧和3d的嘗試也并不是如大家所愿的【為劇情服務】和【為了顯得更真實】。但這些大家不習慣的地方與大多數國內爛片走走過場對付觀眾的手法在本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1.出戲
姜文所理解的好的電影并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被一個完整的劇情所感染】,而是作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藝術作品而存在,所謂的【脫離了低級趣味】則是,他不愿意簡單的通過劇情玩弄觀眾的情緒和思維(見第一部分第二點),他把他想說的話說給你,至于你怎么想,他就不干預了。
而他對觀眾講話的方法,是千方百計要觀眾【出戲】。因為要get到他要講的話,只有跳出劇情,單單去關注熒幕上的角色正在說的臺詞或者正在變幻的光影才行。這一點也是姜文的電影中形式感愈發大于內容感的原因,也是眾人大罵《一步》是爛片的所在之處。這是姜文在《一步之遙》中運用最多的實驗,而在電影理論中,這叫做布萊希特的間離理論(見微博@波米-冬)。
但如何出戲呢?每當故事在發展過程中突然變得脫節,對白突然變的繁復冗長,劇情突然變得荒誕不堪,觀眾自然就出戲了。對啊,一個磨了4年的劍怎么會像那些真爛片快餐一樣犯如此多的脫節,繁復,荒誕不堪的低級錯誤呢。
在我看來,愛恨《一步之遙》的其中一個分水嶺正是出在出戲這里。出戲之后,由于違背了大多數觀眾的觀影習慣(劇情至上的好萊塢形式),很多觀眾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別處或者已經在心中暗罵劇情的脫節。但電影還在繼續,每一個姜文精心設計的“出戲點”之中,都包含有他真心想要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觀眾會在武六和母親齊老師冗長的討論女人的對話中出戲。通篇的荒誕突然在這個對話中消失了,兩人說出的話反而格外現實,邏輯縝密。這個對話就是姜文最直白的對觀眾的表達,如果你愿意,不妨把這一段單獨命名為《一個母親和女兒的爭執》,因為在此時,我對劇情的期待已經完全變成了“武六會怎么反駁?”或者“齊老師會怎么反駁”? 。
影片中的多處向經典影片致敬的段落也多為人詬病,認為姜文“為了致敬而致敬”。姜文為何安排這些致敬,可能確實有生拉硬拽的成分。但在我看來,致敬本身也是姜文在提醒觀眾“記得劇情是個幻覺”的一部分。
姜文在《一步之遙》中用這種手段表達了太多東西。不要說這是我在為《一步之遙》的爛找的理由,敏感如我的人會隨著電影語言的變化自然而然的出戲又入戲,我被姜文不斷的從劇情中拉出,看他表達,再被他吸入劇情當中,關注劇情的發展,出戲的表達是在為入戲的劇情發展服務,這是完完全全自然的過程,毫不刻意,好生暢快。所以我說,這都是精心的設計。
不要時時刻刻對劇情保有期待,而是要時時刻刻期待姜文在用各個角色的嘴說著什么。
2.隱喻和諷刺
無數隱喻和諷刺在《一步之遙》中不斷出現,也是為解析大神們津津樂道的一點。
在我看來,僅get到【姜文諷刺了電影和藝術本身】和【姜文諷刺了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就夠了。每一個觀眾都身處此中社會,所以姜文假設,我們每一個人都對社會現象有所察覺。這兩點諷刺正是電影中最明顯的,也是用很多隱喻,貫穿了電影始終來實現的。
首先,這兩點諷刺中所有隱喻的引出都是在出戲中完成的,因為這是姜文在讓觀眾體會【這個情節或者對話不單單是劇情需要,這是我在打比方】。
說這部電影諷刺的正是電影本身,是因為電影有著【易被操縱】的性質(見第一部分第一點)。
有權的人和有錢的人通過操縱藝術創作來操縱人們的認知。王大王的舞臺劇,武七的默片,武六的電影。一邊諷刺著電影和藝術的局限性,一邊諷刺著當代中國憤怒的民眾和自私的精英階層。
另外,馬走日和項飛田作為兩種極端性格的代表,不同的結局也是隱喻。浪漫主義和真性情的馬走日之輩,注定會死在這個冰冷現實的世界。這就是《一步之遙》的傷感。
片中隱喻層出不窮,僅僅是【姜文諷刺了電影和藝術本身】和【姜文諷刺了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這兩條諷刺,其中的隱喻就貫穿了影片始終,不再贅述。
所以,《一步之遙》是在用隱喻戳G點,用隱喻將劇情和每一個觀眾的現實世界聯系起來,讓你自己感受身處熒幕之前的冰冷。
3. 藝術的美
另外大家罵聲最多的地方就是形式化過于濃重的舞蹈、戲劇和電影。
作為藝術家,姜文很希望將這些藝術形式融合在他的影片中。細數姜文過去的電影,每一部都含有很多舞蹈,戲劇或電影的成分在其中。
這些藝術表達本身是一種美,欣賞藝術本身的美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所以不關注美,只關注娛樂的觀眾,會討厭這些地方。
4.荒誕的美
見以上第三點,【魔幻現實主義】。
5.《一步之遙》的美
綜上所述,一步之遙是一個超現實又充滿了現實性,浪漫又傷感的藝術作品。
姜文說,生活當中充滿了【一廂情愿】,因為很難做到【你想要的我正好給你】。《一步之遙》當中,姜文想要給大家很多東西,但是他想給的,偏偏是大多數人不想要的。
至于我喜歡《一步之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感受到了,因為它很酷。
part3.結局
所以,剛剛留下的問題:
1:什么是好電影?
2:姜文是不是在恃才傲物?
馬走日說:“我還是個孩子。”
瘋媽說:“只能說你沒看懂,不能說你沒看見。”
在我看來,這兩處完完全全是姜文說給觀眾聽的——
“我拍的這部電影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