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創《愛與成長》讀書會
閱讀時間:2023.04.28
閱讀者:薔薇花心瑜
閱讀天數:第3天
閱讀書籍:《培養優秀子女的規律》
閱讀章節:P6 ?透視孩子的無形生存空間
【原文分享】
①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孩子的無形生存空間。
→孩子在學校惹了禍,回家說了,不管是否對錯,肯定被罵或打(孩子的過往經驗),所以孩子潛意式的反應是把這個事隱瞞
→同樣的事情,跟父母說清楚,父母會理解并且幫助孩子分析解決問題,那么孩子會愿意跟父母分享說明學校里發生的事情
②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行為起著核心的制約作用。它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繩索,規范或束縛著孩子的行為。
→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信任、理解、關愛、支持→→那孩子在外的表現是,對人有禮貌、聽家長和老師的話,學習自覺、好學上進、體貼關愛他人(孩子的行為表現正常)
→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相互敵視,關系冷漠、彼此誤解、相互奴役→→孩子在外的表現是,不聽話、看電視沒完沒了、上課說話、對家長的批評指正有逆反心理、與老師頂撞、上網吧或經常與同學打架(孩子的行為一定是扭曲)
③雖然家長與孩子在表面上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可能在孩子的心靈上,他已經成了一個流浪兒;他得不到成年人正確的指導,他會按他自己的判斷和欲望來驅使自己的行為;由于他還是一個孩子,他的價值觀、身體和技能都處在成長之中,還沒有完善,無法按人類正確的法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他基本上是按動物的法則來行為,所以學壞是不可避免了。
【讀書感悟】
這一章節告訴我,孩子的性格,日常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帶給他的。家長們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去要求孩子的行為,強迫孩子做家長覺得對的事情,如果不做就是叛逆;做得不對,就是笨。甚至對孩子冷嘲熱諷,完全沒想過孩子已經“受傷”了,也沒有考慮孩子為什么不做,沒有溝通,只是一味的強調著自己行為:我都是為你好,你卻不領情
【我的篤行】
①每天閱讀半小時,做讀書筆記,做最好的自己。
②每天晚上煮孩子愛吃的宵夜,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③多跟孩子講“廢話”,重新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