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核心以善聽、善知;《捭闔》側(cè)重說,而《反應(yīng)》側(cè)重聽。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fù)以驗來;反以知古,復(fù)以知今;反以知彼,復(fù)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fù)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解析:
1.萬事萬物都是以其自身規(guī)律,要會以反求覆,從事物的一面去驗證另外一面。(往和來,古和今,彼和此,動于靜等等)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yīng)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綱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qū)之。
己反往,彼復(fù)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fù)之,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解析:
1.將說與聽分為動和靜,以靜求動,或有不合,反而求之。
2.聽對方的言辭,言辭一定包含著“象”事情一定可以進行比較的,通過比較觀察其內(nèi)容。
3.根據(jù)對方的言辭進行不斷地比較和分析,反復(fù)相求,就不會有所疑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zhèn)危悾闷淝樵p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fù),觀其所托,故用此者。
解析:
1.所以善于用反覆去聽的人,能夠通過不斷地變化去去抓住對方的真實意圖,并審查清楚。
2.要學(xué)會“反聽”的方法,以反求覆,皆要謀定而后動,以反求覆才能知道對方的真實情況。(簡單的說就是說反話,看對方是順著你的話還是反對你的話,以測試對方的真實態(tài)度,其實就是不斷試探!比如想試探大家想不想繼續(xù)寫作下去:那我就可以說,這寫作太難了,我不想寫了,大家如果是鼓勵我繼續(xù)寫下去,或者告訴我一些方法,那么大家就是真的想寫下去,如果大家都說不想寫了,那真的就不想寫了)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量其能,射其意;符應(yīng)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1]
解析:
1.首先自己要先平靜,才能聽對方的言辭,如果自己有偏見或者情緒,就沒辦法分析對方的言辭,而不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以靜觀觀萬物、知萬物。
2.用一些比喻說明靜觀其變,以反求覆的關(guān)系和好處。
3.要懂得變化方圓、進退……關(guān)鍵是自己要先有自己的謀劃或者明白根本是什么(由本經(jīng)末)。
總結(jié):善聽者如何從對方的言辭中分析出真實情況(以反求覆)?對方的言辭該怎么分析(象比)?用什么策略去了解真實情況(釣語合事)?善聽的最高要義是什么?(靜觀其變,靜待時機,謀定而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