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為演講者,演講的目的是給予,還是索取?
也許演講者想通過此次演講得到:資金贊助、更高的知名度關注度、更好的名次和職位……一旦演講者開始有這類似想法,就把演講當做了推銷。而演講只能有一種目的:分享思想。
1、演講者如何知道自己是給予還是索取?
想想你在演講前,有沒有想過這次演講結束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名次?他人的贊譽?還是生意或金錢?一旦有類似的想法,抱歉,演講無疑變成一次推銷,聽眾很聰明,他們會發現你的“不單純”。
也許你會說:很多企業家的演講不是都在推銷嗎?
其實,名人本身就是人格魅力體,通常已經為觀眾所熟知,而普通人,觀眾對你的了解通常是O。而且名人善于高度統一,會把價值融入血液,因此,他們骨子里認定自己在分享,而不是推銷。而普通人往往做不到。
2、沒有停頓。
演講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難熬甚至痛苦的過程,既然痛苦,當然希望早早結束。新手往往噼里啪啦,把背好的內容一股腦兒倒出來,全然沒有顧忌現場觀眾的情緒,沒有抑揚頓挫,沒有互相交流、沒有讓聽眾消化內容和情緒。
請一定一定記得在情緒間隔段落,刻意停頓,該慢則慢,讓觀眾消化,然后微笑等待觀眾的掌聲,如果沒有掌聲,別介意,請笑著繼續下去。
留白的畫面才有美感。同理,有停頓的演講才能稱得上演講。
3、講一些討喜觀眾但自己不相信的。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人不喜歡討人喜歡。但你的觀點必須是自己篤信、深信不疑乃至迷信。反復問自己:這是我想說的話嗎?這是我自己百分之百相信嗎?很多人喜歡講段子做段子手討喜觀眾,但段子最好放在開頭暖身,同時段子要與主題相關聯,不要為了笑而笑。演講的主體內容一定是自己真懂真信真用,嘔心瀝血、實踐而得來的。
4、只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而毫不關心觀眾怎么想。
我們說過,觀眾聽演講者,會聯想到自己。但既然是公開表達,一定要照顧觀眾的情緒。演講者的主題、素材是否敏感,他們是否接受,他們是否理解。
舉個例子:一次演講比賽,一個考上上級單位的姑娘,在演講開頭提到自己被派駐到一個分支機構,面對簡陋的辦公室心中感到失落,對失落描述一筆帶過。而在場的評委都是下級單位的領導,這話在他們聽來就顯得有些矯情了,所以,雖然她表現得也挺好,但是分數并沒有那么理想,其中一個原因,演講者講的是自己立場看到的困難,沒有照顧聽眾的立場和感受。就像:阿斗看到災民沒飯吃,問為什么不吃肉,一個道理。
舉個例子:一個姑娘準備演講時,想引用一本暢銷書作者講的一個葬禮的故事,說明向死而生,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但是,她引用原書中的話,向觀眾發問:“當你看到自己的葬禮,你是什么感覺,這也許是多年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你的親朋好友正在向你告別。”
但有人給她指出:這種赤裸裸的發問,會讓部分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的人忌諱聽到自己的“葬禮”。最后,這個姑娘改成向自己發問:“當我看到自己的葬禮,我是什么感覺,這也許是多年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我的親朋好友正在向我告別。”這樣既不會讓觀眾有忌諱和不舒服之感,在發問同時,也讓觀眾產生代入感,達到和演講者思路一起飛的效果。她的演講最好效果挺好。
5、毫無激情。
激情是演講必備的。老羅舉的例子:朝鮮著名播音員李春姬播報新聞在中國的網絡上流行。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不懂朝鮮語,但李春姬播報的新聞,不論是朝鮮剛剛導彈發射成功,還是領導人去世,中國聽眾都能聽得出來。這就是情感傳遞的力量。
上次我們說到每個人臉上都有43塊肌肉,平時最多用了3塊,我們平時基本都是一副撲克臉。而說話語氣語調也是如此。絕大多數普通人缺少情感和聲音聲調變化,日常溝通不會讓人不舒服。但演講時,聽眾敞開胸懷,期待演講者點燃內心的情感。但缺少抑揚頓挫的演講讓人昏昏欲睡。
抑揚頓挫和激情情感是兩碼事。但是如果抑揚頓挫做好了,激情和情感也自然會有。
激情和情感稍微飽滿一些,演講者自然會注意到自身的抑揚頓挫,注意起伏和高潮。情感訓練比語氣語調的訓練更簡單,建議新手先訓練情感,然后才是詞語輕重音、連讀和停頓。
關于情感訓練的方法:
一是運用想象法,講到具體場景,開始像電影播放一樣想象畫面感,越具體越好。比如,講到母愛,想象小時候媽媽充滿愛意懷抱著自己的眼神。
二是運用刺激法。有的人天生不容易亢奮。可以上場前喝些紅牛,刺激自己打起精神。
三是肢體語言暗示。上場前一路小跑,微笑向觀眾示意,自然把自己的精神狀態提起來了,用外在的行為調動自己的情緒。
演講的坑無處不在,多尋求他人的反饋,只有真實的反饋,演講者才能看到更客觀的自己。
下次我再講講如果構思自己的演講內容。
參考:《干貨日記》羅永浩專欄
《我也有話要說-普通人的講演技能》李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