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會有一些自己的判斷,或者叫觀點,而這觀點的正確與否,通常就取決于周圍人的認同與否。
隨著年齡的增加,自己的觀點愈發顯得重要起來,因為內心已經形成了自己觀點的認知:
年齡=資歷,資歷=權威。
人一旦上了年紀,就會越發在乎自己觀點的權威,對于自己說出去的話,很多時候,就會“執著”的維護其權威性,哪怕自己內心認為“也許有待商量”,但表面依然執著,這種情況我們稱其為“固執”。
然而,從生存的視角看過去,這樣的行為卻又顯得幼稚,無論是交換價值還是認知成長這都是障礙。
交換價值的核心是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自己認為不重要,一定要交換價值的對方認同并選擇才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生存資源。
另一個認知成長,既然自己認為錯了,還強硬的表現存在感,這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畢竟,我們每個個體都是生存的適應器,唯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而認知成長則是適應環境必要的路徑。
如此,回到那句經常說的話“活到老,學到老”是對的,然而,大多數人卻難以做到,我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人到了40歲還能夠保持認知進步的心態就不錯了,如果能夠超越,那就不是一般人。
看看周圍那些事業有成者還真是,好奇心是他們很重要的一種心態,身邊那些“厲害的董事長們”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面對世界的變化,無論年齡多大,總是愿意接受新認知,新信息,并作出改變。
我們總說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也許這些“厲害的董事長們”在后天的進化中已經駕馭了人的懶惰本能,在他們心目中要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即時得失,而是企業,團隊的進步和責任,他們明白,如果自己不進步,但是世界在進步,行業在進步,對手在進步,企業就可能會退步,自己因此就會對不住這份事業和責任。
碰到不同的觀點,他們總是說:說說看,然后聽取大多數人的聲音,聽取少數人的建議,再一個人做決策。
他們的好奇心并不是基于自己個體的生存產生的好奇心,而是基于事業,企業的進步產生的好奇心。
回到我們個體,其實每個人也是一個董事長,一個家庭的董事長,如果要讓自己生存,讓自己的家庭更好的適應我們所處的這個生存環境,也必須有提升自己,跟身邊的人一起進步,固執不能讓自己因此過的更美好,只能讓自己更快速的遠離這個交換的群體,讓自己生存的更狼狽。
一輩子,沒有40的坎,有的只是給自己不進步設定的固執理由罷了。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