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9點,13號臺風“天鴿”搖身一變,成為“哥(鴿)斯拉”,53年一遇的超強臺風,正面登陸珠海—陽江一帶沿海地區,狂風暴雨大作。好在,氣象臺一大早已經發出紅色預警,政府發出防臺風動員令,全市停工、停業、停市、停課,以此減少人們外出,避免人身傷害。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的強臺風“妮妲”,在我的一篇文章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突然想寫點關于“妮妲”的東西。
昨天各大新聞媒體接連發出預警,20年一遇的超強臺風--“妮妲”,即將光顧“珠三角”,并且極有可能直擊珠海。隨后,公司發出停工一天的通知。聽到消息后,內心居然不是懼怕或驚恐,而是好奇。究其原因,大概是對于我這種,在內陸地區長大的人來說,沒實際體驗過超強臺風,無法體會她的威力,更無法想象它所帶來的災難。
當我抱著快遞包裹,經過出貨平臺時,一大片烏云已經占領整個工業園上空,蓄勢待發。隨之而來的是急切地雨點,不大,關鍵在于速度,因為緊接著的狂風會不甘示弱。出貨平臺上還有工人在忙碌著轉移貨物。我與好友眼看就要到達地下通道,就在拐角處,狂風瞬間肆虐起來,叉車上原本擺放整齊的紙箱,被吹倒,繼而,一個接一個吹倒天空中,打著轉轉,逐漸縮小,飛離工人的視線。好友躲避在墻角尖叫,不敢繼續行走。頓時,漫天的紙箱,紙板飛出,也會突然從后背襲擊毫無防備的我們。
那一刻,確實感到害怕了。伴著狂風,終于回到宿舍,閃電、雷鳴、暴雨一時全都聚齊。
半小時后,風雨漸停,烏云散去,天空恢復明亮。然而,“妮妲”并沒有來。
一個小時過后,依然風平浪靜。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依然如此平靜。聽著窗外的動靜,入睡。終于,凌晨三點,狂風暴雨,一時間襲來。樓宇之間有的只是風雨的咆哮,惹得便攜車棚的電動車報警器此起彼伏的響起,本來有著“屋漏偏逢連陰雨”的經歷,逢暴風雨之夜便是不眠之夜的我,更是無法入睡。手機不斷接受到臺風紅色預警和暴雨橙色預警,突然感受到了“妮妲”的強勢來襲,心中不安。隨后,不斷用手機刷著關于臺風的實時狀況,得知已經登陸,且未造成重大災難,才得以入睡兩個小時。
躲在室內的人們自然無法體會這次臺風的影響,好在這是一個網絡時代,各種訊息及時發布。表面上的“完好無損”其實也受益于防御措施的及時與完備。房屋建筑物在不斷的加強抵抗類似自然災害的力度,臺風來臨之前,各團體通過預知的訊息,做好相關防護措施,轉移低洼,房屋易受威脅地區居民,盡量減少災難損失。
在大自然面前,毋庸置疑,人類是渺小的,也不知道哪一天大自然會突然發怒,回頭想起剛開始“看熱鬧”的好奇心理是蠻可怕的,我們能做的是增加防患意識,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且行且珍惜。
顯然,“天鴿”要比“妮妲”猛烈得多,當我再次經歷強臺風的時候,真切地感受到“不可抗力”的意思,也體會到前段時間九寨溝地震災區遇難被困人們的感受。對未知的、憑借自身力量無法改變的災難,我們內心充滿恐懼、無助。
這個時候,我們一方面要做好預告,提前知道自然災害的來臨,以至于有足夠的時間防護措施,轉移到相對安全地帶,避免正面接觸災難沖擊;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謹記這類災害的防護措施,各類基建具備基本的抗震抗災防風能力,目前國內的房屋基建抗震、防風的能力也是在逐漸完善,比前些年還是好很多。最后,關于環境的破壞會激發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也是有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日益重要,切忌人為破壞生態原有面貌,正是,存在即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