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動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有感
真核總界、動物界、后生動物亞界、后口動物總門、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羊膜總綱、哺乳綱、真獸亞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狹鼻猴次目、類人猿超科、人科、人亞科、人族、人屬、智人種是為人在這個世界中所處的定位。
我們本來是這世界的一份子,但是憑借鋼筋水泥,披著科技外衣的掠奪和萌發的恐懼,我們漸漸將自己同世界孤立起來。轉身望望周圍的人吧,有多少人在同手機同電子產品對話,有多少同朋友家人同同種的人類對話,又有多少能去和自然去對話。在安逸的生活中,生存壓力的減小使我們漸漸喪失了好奇和恐懼,只想固執的緊緊抓住手中已有的東西,死死的盯住眼前一小片地方,其他的一切,都變成未知。
你不了解的東西你會感到恐懼,而讓你感到恐懼的東西,你會毀滅他。
我們不僅在毀滅自然,現在連我們自己都走在轟轟烈烈自我毀滅的路上。
如果不是身為動物的遠古基因在指引著我們的話。
《星游記》里有這樣一段臺詞:所有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但是感到恐懼就躲起來,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小。第一道閃電,第一束火苗,讓人類進步的所有事情,都是由恐懼開始的。把最恐怖的地方變成最美麗的景色,這才是男人的夢想。
我們的一代代祖先正是從恐懼中誕生,從恐懼中學習,將一切令自己恐懼的東西變成自身掌握的力量。
對猛獸利齒的恐懼轉化為刀刃,然后轉而,生存下來向前走。
這也正是這本書重新提醒我們的地方。
曾經有那么一個時刻,人類意識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類世界的一部分。現實的世界和夢中的世界密不可分,自然與超自然現象并存。人們利用對自然的想象來表達這種共生,并逐步傳遞著這種超越自我感知的經驗。
本書以大量的篇幅介紹了人類根據自身實際尋找圖騰,并以此感悟生命,汲取力量的方法。世界萬物都以自身獨特的方式生存著,每一個構造,每一種習性都是大自然規則與靈性的結晶,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的一切本源都歸結到最初的生命本身上。
在此,愿意結合自己對于生命的理解,來幫助大家找到自身的圖騰:
大學最后考核的失利讓我一度沮喪,覺得世間諸事在乎的只是個結果,就算平時再奮力拼搏,不被發現的努力,展現不出來的努力終究是白費的。因此從畢業開始,我在筆記本上狠狠寫下“大爭勢”三個字。我開始挖掘自身所有所在去表現自己,等到底子挖空了,就開始變成表演自己,失去了起碼的耐心,和積累的基礎,無論怎樣的表現,總要去分個上下高低,不論多淺的付出都變的患得患失,漸漸的迷失在這種忙碌和失落中,卻眼睜睜的看著過去同行在身后的人,沒有刻意表現的人,一個個只知道埋頭干的人開始超越,一個個走的更遠。
他們的身影像極了過去的自己,而現在的自己像極了過去討厭的人。
從此開始消沉,迷失在外在和內在的關系當中,不明白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到底應該怎樣去適應。
直到我看見蝴蝶從繭里飛出來的那一刻。
多像啊,蝴蝶就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它是美麗的,自由的,令人羨慕的,但在此之前呢,只是一個丑陋的毛毛蟲,孤獨的在泥土里掙扎,能夠收到的只有人們的厭惡和拋棄。
沒有人愿意把毛毛蟲夾在蝴蝶標本里,雖然他們是同樣的東西。
但是正是這個時期的孤獨和堅持,不斷的奮斗和積累才給了破繭成蝶的力量,才能支撐起身為蝴蝶的漂亮羽翼,就像每一個成功的人,沒有在孤獨中的堅持,就不會有厚積薄發的成就。
愿意分享自身感悟的一首小詩,希望能給諸位一點啟發:
蝴 蝶
帶著厭惡和嘲笑
墮落進深淵
在尖刺與掙扎中
自由睜開了眼
看得清現實和遠方的光明
尋得到花香和內心的純凈
在枯藤與泥濘中穿行
沉默是永恒的歌聲
每一層壓力幻為骨骼
每一道傷痕刻進脈絡?
當飽滿的靈魂撕開命運的灰甲?
再絢麗的花瓣都黯然失色
向著太陽翩躚起舞
羨艷的目光總是忽略
你藏在蛹里
寶貴的孤獨
祝愿諸君都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動物圖騰,來賦予自身生命以意義,更堅定的朝著自身目標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