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吳軍老師講過這樣一個事:如果有個人打了你一巴掌,你會是什么反應?有三種情況,一是立馬打回去,二是打不過我躲還不行嗎,三是,思考一下這人為什么打我,若自己真有錯處,那么感激人家的提醒,若不是自己問題,則捍衛自己的權力。
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是第一第二種。要么不分對錯,我先爭贏再說,要么退群逃避。而第三種是屬于誠實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人。這與我這幾天看的《少有人走的路》說的觀點不謀而合。
以前覺得,抑郁特別恐怖,看了《少有人走的路》,突然發現,抑郁是身體的一個提醒,提醒我們該成長了,雖然這個過程確實很痛苦。
想起當媽這幾年來,很苦,都不敢去回憶,但是,我熬過來了。很多時候看著很多段視頻里,寶媽因為帶娃而抑郁,我都忍不住地想,那么困難的日子,我熬過來,還沒有抑郁,真的太強大了。
我的先生是個特別喜歡挑刺的人,家里總是充斥著指責。一開始,我對他的指責,特別的抗拒,即使,他說的是正確的。我會用同樣的方式還擊,所以那時候爭吵打鬧不斷。我用的是第一種反應方式處理我生活中的“巴掌”。
后來,面對他的指責,我選擇冷戰,不去還擊,但也不說話,把自己護的嚴嚴實實,刀槍不入。我逃避處理我們之間的問題,家里的氛圍一度特別陰郁,一家子沒一個人面上有笑容。我換成了第二種反應方式面對“巴掌”。
到最近,隨著,我不斷的覺察自己,不斷的學習有關親密關系,心理方面的知識,我開始意識到,什么時候是自己的問題,什么時候是先生的問題,并且知道該如何應對,并且化解問題。先生有時還開玩笑說,我們最近好像很久沒有吵過架了。
這個時候,我開始運用第三種反應方式,面對“巴掌”,我會想想,是我自己的原因嗎?是的話,心平氣和的去改正處理。不是的話,我也清楚那是對方的問題,不再因為他的錯誤而讓自己傷心難受,反而有點心疼他,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只是,知道了第三種反應方式的好,還是很容易掉進第一種第二種方式的坑里,要做的就是,掉進去之后爬出來,掉進去之后爬出來,直到有一天,我可以輕松地看見這個坑,繞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