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讀《由內(nèi)而外的教養(yǎng)》,讀的時候腦子里會時不時地飄過《當我遇見一個》的影子,都涉及到原生家庭對自己,以及養(yǎng)育下一代的影響。相比來說,我更喜歡《由》,因為它較為客觀,并且,主旨在于引導讀者朝前看,交給你處理問題的方法,告訴你,出現(xiàn)問題并不可怕,去接受、去適應、去調(diào)整,不完美才是人生。
《當》有些生硬地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父母了,雖然我最初讀完的時候,熱血沸騰,一時間引為知己,還復讀了一遍,可是越看心越慌,尤其是我又讀了《正面管教》、《被討厭的勇氣》、《孩子,挑戰(zhàn)》這一系列源于阿德勒心理學的書籍之后,我的熱情基本消失了,雖然我不能說自己又成了阿德勒的粉絲,但是至少我愿意相信這種教會人通過改變對自身、對事物、對世界的看法,從而改變生活態(tài)度的哲學。因為我們的人生,只能一路向前,沒有回頭路,過去留下的每一個足跡,都是通往未來不可或缺的印記,既然抹不去,那么,我們可以轉變看法,留下好的記憶,積蓄成力量,吸取失敗或不成功的教訓,造成武器,披荊斬棘繼續(xù)前行。
關于原生家庭,雖然我也不覺得自己很幸福,雖然我也經(jīng)常吐槽之前的種種不快樂,可是隨著年歲增長,和孩子的出生、慢慢長大,這些事也可以漸漸釋懷了。不僅僅是因為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而是覺得,既然我們不應該苛責孩子,那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求全責備地對待父母呢?只是因為他們生養(yǎng)了我們?
其實我們的父輩很苦,因為我們的祖父輩都出生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能活下來的人就已經(jīng)很幸運了,我們的父輩出生的年代,祖國百廢待興,物質(zhì)極不豐富,精神生活匱乏。我爸爸曾經(jīng)跟我說過一套順口溜,說他們上世紀50年代生人是:出生就挨餓,上學就停課,然后就下鄉(xiāng),回城沒工作。一輩子也都是在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等到老了,到了含飴弄孫的年齡,才開始覺出來當年愧對孩子了,于是就狠命地寵著孫子,以彌補當年對自己孩子的虧欠,捎帶手引發(fā)了一系列家庭問題。哈哈,坑人專挑一代人坑。
我這算是給父母這一輩人形成的原聲家庭問題,找時代的理由了,但是,任何問題脫離社會和時代的大環(huán)境單獨討論,都屬于無根浮萍。不信,你去伊拉克問問,有多少人關心育兒問題?估計連接受采訪的時間都沒有吧,有時間趕緊去找點吃的或者是避難所吧。當然,這么舉例子有點極端了,但是真得感謝祖國強大了,至少沒有戰(zhàn)爭,至少天下太平,我們才能認認真真地痛恨食品安全問題、藥品安全問題、校車安全問題,以及研究、學習優(yōu)生優(yōu)育、正面管教的問題。我們還算是生在了好的時代、好的國家,至少戰(zhàn)火紛飛還只停留在電影電視里,至少世界和平的祈愿還只停留在概念上。
所以,原生家庭的問題,如果你看得開,也不算什么大問題,而且,如果你真的覺得有問題,那就想辦法解決問題吧,因為大部分父母不覺得有什么問題,最多可能會覺得我們想的太多……
2017,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