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消化不了,每天一篇的速度,非常慢地將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說集《跳舞女郎》讀完了。即便這樣,實話實說,其中的一些篇章讀得我云里霧里,請允許我挑選自認為讀懂的幾篇回味一下。
《發飾》:“我”正在大學讀研究生,同時深陷對一個男人“你”的愛戀。戀愛中的女人總是希望展現最好的自己給對方,所以,“我”總是在時裝折扣連鎖店菲林地下室里淘一些距離“我”的尺寸就差一點點的時裝,從外套到內衣。為了得到“你”的愛,“我”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學業……然而,青春終有戛然而止的時候,“我”不想總是只能到菲林地下室為自己買衣服,就離開了“你”,認真讀書進入了學術界,并小有成就。同時,也結婚生子有了一個中產階級穩定幸福的家庭。很多年以后,“我”與“你”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不期而遇,“你”驚詫地看著“我出自美發沙龍的發型,修身的紅色連衣裙,時髦的靴子”,而“我”回到家里,“你卻還沒有離開……”到這里,阿特伍德已經將《發飾》寫到了結尾處。兩個有理想的年輕人,因為相愛希望能夠攜手到老,又因為想要得到社會的承認而不得不分手。人到中年一對曾經的戀人邂逅,看到對方都以最好的狀態生活著,我以為故事也就這樣了,但是,阿特伍德的結尾呀,讀完讓我忍不住寫了一句話發到微信上:神結尾,讀著真讓人絕望——還讓想成為寫作者的人怎么寫下去?“你一定不會想要回去的吧?那種潦倒,那排漸次破敗的房子,那份迷人的絕望和空虛,那份恐懼?你一定不會愿意被永遠地困在波士頓泥濘的街道上。你本該再小心一點的。我試著告訴你我們的結局一定會很不如意,我們的過去并非你所記得的那樣,你是在欺騙自己,可你拒絕了我的好意。再見,我對你說,靜待你的回眸,憂戚的、惆悵的。你應該轉身走遠,經過那幾只大行李箱,拐過角落,走進洗衣房,消失在雙筒的洗衣烘干機后面;可是你卻一動不動?!薄栋l飾》結束,請注意這一句:“你應該轉身走遠,經過那幾只大行李箱,拐過角落,走進洗衣房,消失在雙筒的洗衣烘干機后面;可是你卻一動不動。”它像粘合劑一樣黏在我的記憶里,縱然是忙亂的工作狀態,都會驀然想到“我”和“你”:“我”會不會聽從“你”的呼喚,從貼滿“你”的影子的家里逃離出去追隨你而去?
(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可見,“從此以后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是一種敷衍的結尾,所以,正在熱映的電影《愛樂之城》也沒有讓攜手趟過艱難日子的情侶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終成眷屬。為什么?電影都不屑于告訴觀眾為什么,而是用電影特有的表現手法,讓米婭和丈夫因為堵車無意間撞進了塞巴斯蒂安的專門演奏爵士的酒吧后,臺上塞巴斯蒂安彈奏著以前跟米婭在一起時經常彈奏的動人音樂,影像在假設米婭與塞巴斯蒂安自愛一起的美麗畫面:俊男靚女、華服麗舍、香檳云鬢、鮮衣怒馬……惟其如此,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的花開兩支才更讓人唏噓不已?!稅蹣分恰返靡垣@得在我看來超出了其實際水準的夸贊,是與這個結尾密切相關的,所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p>
(一偏頭,昔日女友在座中,電影《愛樂之城》中最令人傷感的一個鏡頭)
就算有影像、音樂相伴,關于有情人黯然別離的主題,《愛樂之城》比不過阿特伍德一支筆的表現力,那真是一個神一般的結尾呀,讓《發飾》成為杰作。可是,《跳舞女郎》中哪一篇不是杰作呢?《火星來的人》中相近厭倦相離有牽掛的感情,《貝蒂》中貝蒂那不可思議的逆來順受,《著名詩人之墓》中一對戀人的比墓地更硬更冷的互相依戀……每一種情感,都被阿特伍德用點到為止的簡筆瘦骨嶙峋地呈現了出來。
掠影般的描述,卻能叫閱讀者讀過難以忘懷,很難,但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做到了。又因為阿特伍德運筆過于吝嗇,有些篇章真讓我難以進入,比如標題用作書名的那一篇,《跳舞女郎》。所以,才放下《跳舞女郎》,又在想:什么時候重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