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重新玩起古風手作,信馬由韁地做各種造型的小團扇。
每做完一個,就會拍幾張照片發到朋友圈里分享。朋友圈的小伙伴們總是很捧場,又是點贊又是表揚:
手藝太贊了,可以去開店賣錢啦,放在那里多可惜。
這個要是送給別人當禮物,肯定很出彩哦。
某一天,得意過后,忽然覺得有點違和——
為什么被認為“好”的東西,就“可以”拿去售賣、拿去贈送呢?
留著自己玩,難道不好么?
將美好的事物和它所帶來的美好感受傳遞出去,當然是很棒的體驗。
只是,在我們的文化里,一直有這樣的心理定勢:
好的東西是要用來獲取利潤和回報的,不然,再好也是浪費。
好的東西是要用來送人的,因為它能表達對他人的重視。
一件好東西,要有用,要被更多的人贊賞和認可,最好能夠換得更多的有形或無形收益,不可白白浪費。
就像早年間有許多人,把逢年過節收到的貴重禮品全都原封不動地保管起來,然后在另一場人情往來中送出去,絕不會留下自己享用。
2
對物是如此的心態,對人又何嘗不是呢?
《紅樓夢》里賈雨村有句詩: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
的確,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社會上的機遇實在匱乏。
一個人的才華只有被看見,被認為有用,這個人才能獲得前途和出路。
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拼命上進,拼命展示自己,審時度勢,待價而沽。
這份焦灼感一直綿延至今,浸透到集體潛意識里,還產生許多“變體”:
有訴諸親情的,如“你成功的速度要超過父母老去的速度”,潛臺詞是:如果你不夠好,你就是個無用的兒女。
有訴諸生存焦慮的,如“人工智能時代,再不努力,連洗盤子的工作都找不到了”,潛臺詞是:如果你沒有用,你就不配為人,活該被厭棄。
每日隨意翻翻朋友圈,遍地都是勵志的言語。也認識一些朋友,過著奮進圖強的日子,須臾不肯松懈。
不管是什么課程、文章,只要打著“讓你變得更好”的旗號,便不愁沒有人氣。
而變得更“好”的動機,大多是為了要向外去展示自己的“好”,證明自己的用處,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有了掌聲和贊譽,說話好像都更有底氣了。
3
把你最好的東西盡可能多地奉獻出去,這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鼓勵的。
公司會期待你把寶貴的時光盡可能多地用在工作上,獻出青春年華,獻出每天精力最為充沛的8小時,獻出本可以與家人、愛人、朋友共度的悠閑時光。
你最好能像永動機一樣從不疲憊,時刻保持“正能量”,還得具備公而忘私的精神,什么都別留給自己。
他們告訴你:人生的黃金年齡,當然要用來拼事業。
拼事業的正確方法,就是不舍晝夜地投入精力和時間,去為他人創造價值。
當然,還有更委婉一些的說法: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紀,去選擇安逸。
仿佛只有等到法定退休年齡,到了不那么“有用”的時候,才有資格慢悠悠地散散步,睡睡懶覺,去老年大學上幾門喜歡的課。
其實也未必啊。到了那個時候,沒準還得伺候孫兒孫女,連出去跟朋友聚個餐都得掐著時間,心懷內疚。
上進本身沒什么不好,只是,當“用處”成為身命所系,難免會活得像件工具。
4
我常聽到的另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是:不要浪費你的才華。
初中的時候,班主任覺得我如果再用功一點,成績會更好;讀研的時候,導師認為我在學術上頗有天賦和功力,只有沒日沒夜地做研究、寫論文,才不辜負自己;工作之后,上司堅信我有許多潛能尚待開發,希望我能“多方拓展”。
我感激他們的欣賞和肯定,但也深深明白,在這句耳熟能詳的教誨背后,有著一個潛臺詞:
我期待你以我所認可的方式,在我為你圈定的領域,投注你的精力、熱情和才華。
其實,才華是一種資源,就像金錢一樣。
這個資源可以用來創造很多種的體驗,如同花錢去買各式各樣的物品。
有些人把錢花在打扮上,有些人把錢花在美食上,有些人把錢花在旅行上,還有的人,也許會直接把錢捐掉。
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金錢資源,會獲得不同的感受,但本質上并無高下之分。
才華也是同一個道理。
你可以在工作學習中使用它,可以在人際關系中使用它,也可以在興趣愛好上使用它。所用之處,皆有收獲。
而其中的區別在于,越遵從內心的真實聲音,以喜歡的方式、在喜歡的領域運用才華,越能獲得滿足感。
相反,如果優先考慮“有用”,即使取得了外在的成功,也不免會糾結。
5
不如意事十八九,然而大多都是由于太過為難自己、耗竭自己。
不斷地刷朋友圈,看微博,跟著輿論導向一起開心或憤怒;不斷地去參加聚會、應酬,生怕被人非議和忘記……
拿出了十二萬分的力氣,去維持良好的外在形象,以及可有可無的人情往來。
對普通人來說,能量有限,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如果只是持續不斷地向外輸出,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自己的好處和用處,當然會感到枯竭、疲憊、焦躁、哀怨,過度關注別人的反饋和評價,易燃易爆,無法好好地安住在當下的生命里。
在過去的兩三年里,我過得算是比較上進了。學習,寫作,開課,做個案,不斷突破舒適區,多年來的社交恐懼也趨于痊愈。
有穩定的本職工作,也有能力做一個還不錯的自由職業者。
盡可能地磨礪出更好的一面,也將這一面呈現給世界。通過努力,獲得過許多認可和成就感。不過,真正的沉靜和快樂,是在愿意放下一些機會之后。
比如,在新媒體時代做一個撰稿人,其實是充滿焦慮的。焦慮使得套路、偽飾橫行,若想在文字中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真的很難很難。
許多野蠻生長中的原創公眾號,可能會采用批量化、快速化的方法,譬如“競標”式、“來料加工”式,千方百計確保每天都可以更新,每篇推文都能戳中熱點。
處于這么快的節奏中,根本來不及思考。作者如同馬戲團的特技演員,以炫人耳目的方式表演來博得贊譽。
這顯然不是我所欣賞的方式,雖然它的確收益不錯。
于是,我在心理掙扎過后,放棄了這類邀約,把據說“最應該用來奮斗”的時間空下來,去做“無用”的事情。
這感覺,簡直好到出乎意料。
正如我很喜歡的一段文字中所表達的:
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可憐現在的中國生活,卻是極端地干燥粗鄙。(周作人《懷舊》)
6
愿意把好的留給自己,是一種幸福的能力。
留下一些“黃金”的時段,放下滿腦子的責任義務,做些能令你開心很久的事情;
留下一些精力,慢條斯理地虛度一點時光;
留下一些好東西,僅僅欣賞、把玩、享用。
這無關自私,也不是要無底線地占有,而是當面對取舍時,優先考慮一下內在的需求和感受。
而且每個人所需所想不各不相同,就算你把你認為最好的盡數給予別人,對方也未必歡喜悅納。
越優先考慮自己,內心越能生發出一種被寵愛的踏實感。那是因為內在小孩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珍愛著的,用不著太過妥協退讓。
在滿足度平均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即使有時在權衡之后不得不做出讓步,也不至于委屈到內傷。
在心理上富養自己,養出的是一份踏實感。
愛滿則溢,想給予別人的,想呈現給世界的,必須是你自己已然擁有的東西。否則,你給不起。
古人的理想很宏偉,要“治國”“平天下”,可這么宏大的愿景,往往也是從細微處的“修身”“齊家”開始。
照顧好自己,才是為世界做貢獻的根本途徑啊。
By ?Miss柳。
廈門大學碩士。
占星師,心理咨詢師。
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Miss柳的小宇宙
%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