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I:
? 當我們在和別人聊天時,經常會進入兩種狀態:1.TA聊TA的,我想我自己的事,毫不關心對方感受,我們把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卻對他人冷漠的方式稱作“動因性”。2.聽TA聊天時,感覺自己完全進入了對方的世界,而且對TA的談話在表面上或者內心里有及時反饋,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共融”。
? 顯然,狀態1的交流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消極的,而我自己在和別人聊天時也時有出現。我想了一下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狀態?第一種可能是對方的聊天內容我既不擅長也不感興趣,例如飯桌上的或者聚會中的聊天,總有你不愿參與的話題吧,這時候,刷刷手機或者思考著準備何時切換話題都會使你在當前話題中顯得三心二意。第二種可能是自己當下有更重要的任務或者事情,是我們不得不分心處理,這時自己只能用“嗯”“啊”“奧”這類詞來維持對話的進行,殊不知此時已經讓對方看出你對TA的冷漠。第三種可能是對方的談話確實打開了你的思路,但你此時也因此陷入了自己的思緒,以致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交流。我們在無法集中注意力時與人的交流都會造成傷害,尤其是在對方帶有一定情緒的時候。怎么辦?如果這次交流對你和TA雙方都很重要,那么請放下你的手機和無關的思緒,提高你的專注度,融入對方的談話,即使回應對方,達到共融的狀態。
? 當然,前提是你覺得對彼此重要的談話,如果是朋友聚會的閑聊,你偶爾放松一下也沒什么關系,畢竟還有別人參與話題。當然,提高專注力這點不光在我們關系力的課程出現了,在溝通力和邏輯力的課程中也是重要的一part,很顯然,無論是你是自己思考、表達還是作為一個受眾去接收對方的信息,只有專注才能提高效率,讓自己想得更多、說的更多以及得到的更多。而關系力中強調的集中精神,不光是自己能感受到,你全神貫注聆聽并回應的過程讓對方也能感受到你的真誠和用心,能增加TA對你的好感度。
A1:
? 對于在親子關系中,我就很難做到時刻集中精神,尤其是陪孩子看動畫的時候。上個月跟孩子一起看動畫《了不起的菲麗西》時,看到一半,我就提不起精神自顧自看手機了,結果孩子看到菲麗西學舞蹈因為分心遲到遭遇落選和被遣送回孤兒院時跟我分享她自己的傷心情緒時,我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這引起了她強烈的不滿,后來我自己又重新看了一遍并和他一起分享劇情和心情,我覺得才彌補了之前對她的傷害。我覺得雖然兒童動畫可能不是自己感興趣的類型,但堅持陪伴孩子看完,并參與話題討論能和孩子的關系產生共融狀態,對改善親子關系這點來說還是非常值得的。
A2:
? 目標:每個月集中精神陪孩子看至少2部兒童電影,設計一些問題和孩子一起討論或者跟孩子分享、交流自己對這部影片的看法、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