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的常春藤高校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精英人才進入社會,他們會成為商人、律師、醫生、政客,他們頭頂光環,為人羨慕。
可是,又有多少知道他們內心的苦悶。他們從小就在父母規劃好的框架下生活,刻苦學習、參加補習班、發展體育特長、投身社團活動等等,他們要努力成為父母眼中優秀的孩子。他們的世界里充滿殘酷的競爭,他們的眼里容不下失敗,對成功的渴望將他們壓抑得喘不過氣來。
據統計,美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咨詢量逐年增加,這些精英學子們壓力山大。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有一段話:斯坦福學生中流傳著一個名詞叫“斯坦福狂鴨癥”。想象一下,一只悠閑的鴨子在湖面上逍遙自在地漂過,水面之上的平靜掩蓋了水面之下鴨掌的瘋狂撥動。
這就是如今美國精英大學生們的現狀,表面光鮮,內心的壓力和波瀾卻無人問津。
2
我深有同感。
從小到大,我在學校的表現一直不錯,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那個時候,同學們羨慕我,老師們表揚我,在他們眼中,我是個優秀的學生。
而我呢,整天過得膽戰心驚,活在“優秀學生”的光環下,充滿對失敗的恐懼。我害怕被其他學生反超,我害怕在考試中考砸,我害怕課堂上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而被人嘲笑。
而父母對我的期望值卻在不斷增加,他們會時刻關注我的學習成績,每次考完試,都要問我考了第幾名。他們的心情會隨著我考試的名次而波動。為了不讓他們失望,我只有把自己勒得更緊,逼得更絕。
雖然最終我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可是那恐懼失敗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
3
中國有句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功,能發達,能光宗耀祖。
中國儒家文化強調三綱五常,父為子綱,父母是絕對的權威。他們的話必須要聽,不聽就是不孝。而百善孝為先,不孝子孫是被人瞧不起的。
所以,在上學這件事上,中國孩子完全遵照父母的指示。父母想要孩子上哪個大學,孩子就要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父母們也很稱職,子不教父之過,子女的教育必須要全權掌握。曾經有個電視劇大熱,《虎媽貓爸》,虎媽嚴苛的教育方式就是諸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還有一個國際知名的虎媽,蔡美兒。她以自己的育兒經驗所著《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Tiger Mother)的書籍一出版,引爆了全世界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討論。蔡美兒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自稱“采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中有一段文字頗為貼切:一種我們統稱為“直升機式父母”——他們盤旋在半空,時不時施加壓力,時不時批評,他們堅信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嚴格的、有秩序的、受監督的過程,這樣才能培養出能力。
4
計劃生育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孩子就成了整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
價格飆漲的學區房,遍地開花的教育輔導機構,隨處可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不惜一切手段,要讓孩子入學名牌高中,考上名牌大學。
家長們不遺余力,自然也會督促孩子們竭盡全力。苦逼的孩子們日程被排的滿滿當當,課后輔導班,奧數班,英語班,鋼琴班,繪畫班,書法班,舞蹈班,圍棋班,各種班像一塊塊巨石把孩子們壓得喘不過氣。可憐的孩子有苦難言,父母們滿懷期待的眼神讓他們絕望。他們的生活完全被父母綁架。
學生們的自我空間越來越狹窄,他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變成了聽從安排的乖孩子。這些學生考上大學后,一切行動聽老師的安排,畢業后找工作又開始聽父母安排,他們像木偶人一樣,被牽引著走,生活仿佛在按劇本演戲。
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孩子,就算成功了,也不快樂。
5
廣闊的天空一望無垠,小鳥可以自由翱翔。如果這只小鳥從小就被關在籠子里,那么長大了這只鳥也就喪失了飛翔的能力。
所以,爸爸媽媽們,放開你們的緊箍咒吧,打開牢籠,給孩子們更多自由翱翔的空間。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一直被灌輸一個錯誤的理念,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現實中有很多事是不可能的。
爸爸媽媽們關心孩子們學習進步,這是好事。但學習這事不是被逼出來的,是要因材施教的。
爸爸媽媽們希望孩子們有一技之長,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強扭的瓜是不甜的。
爸爸媽媽們希望孩子們能考上名牌大學,心情可以理解,但學歷并非一切,考上名牌大學并不意味著孩子一定能成功。
你希望自己養的小鳥能飛得更高更遠,就不要把它們關在籠子里,不要用繩子把他們牽在手里。
給他們松綁,給他們一點空間,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去探索,讓他們在摸爬滾打中學會飛翔,讓他們沖向高空觀察這個世界,讓他們在翱翔中尋找正確的方向。
不管怎樣,爸爸媽媽們永遠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請不要在這份愛上面綁太多希望,那樣的愛太沉重。愛,有的時候需要懂得放手,放手去愛,愛才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