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作家帕·聚斯金德所著的《香水》,看名字,以為讀起來讓人感官愉悅。其實不然,相信過來人的忠告——千萬別在進食時閱讀。
?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欲表達香,則先描寫臭。有多臭?隨便撿幾個:大糞臭,爛菜臭,羊油臭,霉臭,沾滿油脂的床單臭,潮濕羽絨被臭,夜壺臭,制革廠的苛性堿臭,屠宰場的血腥臭,太陽暴曬的魚腸臭,汗酸臭,牙齒屎臭,胃里嗝出的洋蔥汁臭,陳年酸奶臭,腫瘤病臭……
? ?在一個充滿惡臭的世界里,突然出現一個沒有臭味的棄嬰,難免會被當做魔鬼。
? ?比如現在的城市,有特殊的味道。而荒無人煙的地方,味道肯定不一樣。姑且把城市的味道稱為人味吧,人味應該是極臭的,只是我們天天嗅著,習慣了也不覺得臭。若是從沒有人味的地方初次來到這里,一定不習慣。記得南懷瑾先生的一本書里提到,他在峨眉山閉關三年,下山后,聞見滿地人味,難受極了。好比人類認為牲畜是臭的一樣,指不定牲畜還嫌咱人類奇臭無比呢,只不過牲畜不能開口說人話。
? ?這個名叫格雷諾耶的棄嬰,沒有一點味道,連嬰兒特有的氣味也不具備。這讓大家產生了恐懼感,在沒有味道的人面前暴露惡臭,即便他是個不會說話的嬰兒,一樣具備殺傷力。好比一群烏合之眾混在一起,大哥不說二哥,大家差不多,突然出現個圣人,大家立馬產生恐慌。就這樣,這個可憐的孩子,乳母不要他,長老泰里挨不要他,像個燙手山芋,幾經轉手,他到了“活死人”加拉爾夫人手里。
? ?格雷諾耶在麻木中長大,與加拉爾夫人一樣,毫無情感,他不懂得任何代表倫理道德的詞匯,似個木頭人。但在嗅覺方面,他卻獨具天賦,別人用眼睛也無法分別出的細微物件,他可以用鼻子準確無誤分辨出來。
? ?嗅覺大師閃亮登場。
? ?一系列鋪墊,似乎暗示著作者要描述一個沉重的倫理故事,其實不然,真正的劇情,才開始。
? ?格雷諾耶是一個毫無情感的氣味天才。補充一點,書中描述的“無情”與大眾心目中的無情有偏差,這個無情不是善惡中的惡,不存在貶義,好比佛學中的空一樣。空,不是沒有,也不是無,有和無都是存在的,而空,則屬于不存在。正如前面所說他剛出生時,關于體味的問題,人總有特殊的體味,而他不存在體味,任何味道都不會流經他的身體,也不可能停留在他身體里面。個人總結,希望大家能帶著這個觀點去理解。
? ?再回來說天才,準確說他不屬于人類,他對這個世界的感知途徑與人類不一樣,他生活在氣味王國里面,國王和臣民合二為一。可以將他歸為長得像人的生命體。為了提取美麗少女的奇妙體香,格雷諾耶接二連三殺人,引發了一樁樁懸案。每一次殺人,對他來說,都是一次身體與靈魂的戀愛,在他的世界,殺人沒有罪惡感,只有邂逅香味的幸福。
? ?寫這篇書評,像在說一段繞口令,繞來繞去把自己繞暈了。這本篇幅不長的小說,信息量太大,且不好總結屬于哪一類小說,恐怖?諷刺?倫理?科幻?懸疑?都像,又都不像。節奏明快、充滿荒誕的奇思妙想,大約是其成為暢銷書的原因。從頭到尾讓讀者籠罩著一絲陰冷,這并非來自于殺死二十六名少女的男主,而來源于人類的冷漠與虛偽。
? ?譯者李清華,一定抓破了腦袋,才勉強將中文作品呈現給我們。氣味的豐富多彩與文字的貧乏形成一條巨大鴻溝。不知德文中關于味型的文字是否足夠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再多的語言也無法準確表達氣味的冰山一角,真是難為譯者啦。
飽食完這頓充滿奇幻的嗅覺大餐,我突然笑了,笑作者未卜先知。望著窗外陰沉沉的天,世界末日般鋪天蓋地的霧霾,方知《香水》是為成都人民量身定制的,宛若一本寓言書,書中污濁的世界,不正是現在的“塵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