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樂觀,可能有人馬上就聯(lián)想到那個經(jīng)典的“半杯水實驗”:悲觀的人面對半杯水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樂觀的人則說:“我還有半杯水呢!”
相信每個人都想做一個樂觀的人,但是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樂觀究竟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培養(yǎng)樂觀的個性?
我們先來看百度百科對樂觀的定義:
樂觀:遍觀世上人、事、物,皆覺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
這個定義讓人向往,如果對待人、事、物都能夠有“快然而自足”的心境,那樣的人生該是何等灑脫自在啊!
關于怎么變得樂觀的問題,在閱讀完很多書籍之后,我認為《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這本書解釋得最清楚。
這本書的作者是馬丁?塞利格曼,因研究習得性無助、抑郁、樂觀和悲觀主義等方面的內容而名聞全球。曾獲得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及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
在塞利格曼以歷史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后,開始著力推動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積極心理學”讓心理學走出了學術的象牙塔,開創(chuàng)性地以普通人(而不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為研究對象,而研究內容是如何讓人更樂觀、更成功、更幸福。他也因此卓越貢獻而被公認為“積極心理學之父”。
塞利格曼自己評價《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是引導積極心理學運動發(fā)展的坐標,這個說法確實沒有夸大這本書的寶貴之處。那這本書有什么開創(chuàng)性觀點能獲此美譽?其中一個貢獻就是塞利格曼借鑒韋納(Bernard Weiner)的歸因理論,而提出的“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yle)”這個概念。
“解釋風格”指人對為什么這件事會這樣發(fā)生的習慣性解釋方式。
當你在遇到挫折或暫時的失敗時,你的解釋方式將決定你會變得多無助或多斗志昂揚,也就是咱們通常說的“樂觀”或“悲觀”。
塞利格曼進一步從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來細化和定義“解釋風格”。如果我們把這三個維度比喻為三副眼鏡,每副眼鏡的兩個鏡片有一個維度的兩種分類來選擇。那我們看待外部世界時,就相當于人按需要給自己戴上三副眼鏡,配上合適的鏡片組合這么一個動作,然后這個動作就決定了我們是“樂觀”還是“悲觀”的。
如果是樂觀解釋風格的人,通常相對容易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也能快速恢復,重新斗志昂揚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而悲觀解釋風格的人,則容易情緒低落,自我懷疑,陷入惡性循環(huán)。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三副眼鏡具體的解釋,以及它們怎樣幫助我們“過濾/認識”周邊世界。
第一副 “時光鏡"-由“永久”或“暫時”的鏡片構成
第二副 “空間鏡"-由“普遍”或“特殊”的鏡片構成
第三副 “人格鏡"-由“內在”或“外在” 的鏡片構成
一般來說,樂觀主義者在遇到好事時,大多會戴上永久、普遍和內在的鏡片,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在遇到壞事時,也是因為戴上了暫時、特殊和外在的鏡片,來保持良好的自我評價。悲觀主義者卻剛好相反。
第一幅“時光鏡"-看清永久還是暫時
這幅“時光鏡”幫你分清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是因為永久性因素(人格特質、能力等)還是暫時性因素(情緒、努力、環(huán)境)呢?
當好的事情發(fā)生時
樂觀的人將好運歸因于人格特質、能力等永久性的因素。悲觀的人把好運看成與暫時性因素相關,例如情緒、努力等。
比如“你經(jīng)過努力成功減肥10斤”,悲觀的人會解讀為“哎,壓力很大啊,一不小心體重就會反彈!”而樂觀的人會想“既然這次能減肥成功,那我以后就知道方法啦”。
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
悲觀的人相信發(fā)生在他身上的壞事或霉運是永久的,壞事永遠會影響著他的生活,樂觀的人則相反。
比如對“自己現(xiàn)在比較胖”解讀,悲觀的人會解讀為“我根本不可能減肥”,而樂觀的人會“如果我經(jīng)常吃高卡路里的食物,那減肥有可能沒法成功”。
第二幅“空間鏡"-看清普遍還是特殊
這幅“空間鏡”幫你分清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是因為一些普遍性的原因還是特定的原因。
當好的事情發(fā)生時
當好事情發(fā)生,會加強樂觀者他對所做的每一件事的信心。而悲觀的人認為好事情的發(fā)生是由于特定的原因。
比如“你的數(shù)學成績非常好”,悲觀的人會解讀為“我的數(shù)學很好”,而樂觀的人會解讀為“我是最聰明的”。
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
悲觀的人認為這是一個普遍的事情,而樂觀的人則更傾向于認為只是因為某個特殊的原因。
比如張三“被解雇了”,張三可能悲觀地認為解雇使他以往的努力都付諸流水,他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也可以樂觀地去認為他只是不適合當前的工作,但另有才干。
第三幅“人格鏡"-看清內在和外在
這幅“人格鏡”幫你分清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內在化)還是旁人或環(huán)境的原因(外在化)。
當好的事情發(fā)生時
我們可以相信自己帶來了好運(內在化),也可能歸因到旁人或環(huán)境(外在化)。
比如你“打撲克牌打贏了”這件事,內在化的說法是“我的技術很高”,而外在化的解讀是“這次我運氣很好,隊友也選的好”。
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
悲觀的人在失敗時會怪罪自己,通常自視和自尊很低,甚至會認為自己一文不值,沒有才干也不討人喜歡。而怪罪旁人的人就相對而言不會失去自尊。
比如你“打撲克時打輸了”這件事,內在化的說法是“我沒有打撲克的天分”,而外在化的解讀是“我打撲克時,運氣不好”。
總結
我們需要意識到,不管外部世界是怎樣的客觀存在,我們其實是自己選擇如何去“過濾”和“解讀這個世界的。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這本書中提出了“解釋風格”這個概念,我們把解釋風格的三個維度比作三副“眼鏡”,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通過這三副“眼鏡”來觀察外部的客觀世界。
第一副“時光鏡"-由“永久”或“暫時”的鏡片構成
第二副“空間鏡"-由“普遍”或“特殊”的鏡片構成
第三副“人格鏡"-由“內在”或“外在” 的鏡片構成
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說“無論你認為自己能夠做一件事,或是認為自己做不了一件事,你都是對的。”雖然悲觀也有利于我們冷靜處事,但在當前的VUCA時代,樂觀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存能力。
尤其是當我們在遇到挫折挑戰(zhàn)時,請務必多戴上暫時、特殊和外在的鏡片,樂觀思考,積極行動。華盛頓曾說:“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chǎn)生與造成的。”請用好本文介紹給你的三副眼鏡,讓你的人生更幸福,事業(yè)更成功!
(文:@中層管理精進?|讀透經(jīng)典書,走好職場路|日拱一卒,近期全力更新ManagerUp系列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