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媽,我想吃棒冰”小女孩噘著嘴撒嬌。
正在小河邊洗東西的媽媽抬頭看了一眼小女孩,沒說話。
“媽,我今天想買個棒冰,今天天好熱,同學都有棒冰吃”小女孩不死心,繼續嘟囔著。
“棒冰,棒冰來了”媽媽拿起水里的小木棍,從臺階下走上來追打小女孩。
“啊…...”小女孩一路尖叫著拼命的跑。
跑了好遠,回頭看,媽媽已經不再追來了,停了下來,蹲下來,委屈的嚎啕大哭。
2.
在小女孩更小的時候,媽媽上街賣菜,小女孩想跟著去,心想,也許能有好吃的。
媽媽像是小女孩肚子里的蛔蟲,早就知道她的想法一樣,說去可以,但是要約法三章。
不能鬧,不能亂跑,也不會給她買吃的,同意就帶著去。
小女孩心里還殘存幾分僥幸,就答應了。
可是,真的是什么都沒有買。
小女孩就這樣傻傻的,坐在自行車的前座上,憋著氣回家了。
3.
初中寄宿在學校,每個月100的生活費,其實根本就不夠用。
但是女孩子很節約,有時候就吃白米飯,就著榨菜。
每個月竟然還能有余錢。
以至于,太沒有油水,有一次,在廁所整整呆了一個晚自習。
到高二的時候,整整存了將近1000塊錢,拿出來給父親過生日。
4.
小女孩慢慢長大,變成了大人。無論什么時候,總有匱乏感存在。
在物質上,舍不得寵自己。
別人給自己,也總是一副不好意思的樣子。
高中的時候,宿舍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
今天不應該買這個鄉巴佬雞腿的,要是買包子,得買好多個呢。
我總是這樣會算一下,如果不買這個,買那個的話。。。。。。
工作掙錢了,這個習慣也沒有改。
對別人可以大方,對自己,總是舍不得。
表達對朋友的喜歡,也總是一個模式,送禮物。
覺得那個我能給的,最大的愛意。
5.
等女孩子戀愛了,她也總是給他買東西,她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愛。
等女孩子變成了媽媽,她從來不吝嗇給孩子買東西。
她很害怕,讓女兒變成自己一樣,在物質上的匱乏,變成心靈上的匱乏。
6.
那個女孩子就是我,總是捋不順和金錢的關系的我。
那個即將中年,心理卻一直是小女孩的我。
即使是在最親的人面前,即使我再想要一樣什么東西,我總是恐懼和退縮的,我怕別人笑話我。
你有什么資格得到這個東西呢?
你根本不配,那個聲音很大。
有時候都會覺得,我不配存在在這個世界。
7.
今天聽了張德芬老師的課,我才知道,我跟金錢,跟物質的關系,來源于我的不配得的感受。
當我還是小女孩時,當我的要求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弱小的我,就慢慢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任何東西,當然,我也不配得到別人的愛。我慢慢的封閉自己的內心,多少次,我蜷縮在自己的角落里,跟自己說,我好孤獨啊。為什么要把我生下來,如果你們都不愛我。我存在在這個世界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那個小女孩到現在都被我關在那個窄小的房子里,從來沒有出來過。
在我熱情開朗的背后,是與所有人的遠離,是與這個世界的疏離。
我的世界冰冷刺骨,你卻以為我的世界溫暖如春。
這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誤會。
8.
張德芬老師說,我們很多時候,是靠潛意識活著的。那些我們小時候千瘡百孔的經歷,左 ? 右了我們現在的世界。我的不配得的感覺,最終讓我婚姻失敗,情感受挫,物質匱乏。曾經看不清的一切現在漸漸清晰起來。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自信起來,讓自己的不配,不值得的感覺漸漸遠離。
9.
張德芬老師說,我們很多的父母,其實也還是個孩子,心理上沒有成熟起來就在養育我們,他們有他們的匱乏。我在慢慢覺察自己的時候,希望自己能慢慢成熟起來,做一個有愛的能量的媽媽,帶給孩子的是愛和溫暖,讓她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很愛她的人,有滿滿的安全感。
10.
寫下這些,我想說的是,作為父母,覺察自我當下做的每件事情都很重要。你用你既定的模式,說的一句話,做的一些事,對我們那幼小的孩子來說,也許就是一場龍卷風或者暴風雨。你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對孩子來說,都關乎了他對這個世界是打開內心,還是關閉內心。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更好的自己!
11.
祝愿每個人的世界,都溫暖如春,和風細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PS:當初第一次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我就哭了。這個小女孩就是我,蜷縮在我虛構的世界里,以為的溫暖也只是虛幻,事實上,是冰冷刺骨,卻無處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