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市河西鎮河西村村北的三嵕嶺上,有一座三嵕廟。在古廟正殿殿墻內,不僅鑲嵌著落款為宋“時天圣十季歲次壬申四月辛丑朔二十五日乙丑記”石碑,而且正殿的一條前檐石柱上刻“宋政和辛卯年孟秋五日”字樣。
從這些直觀的碑刻文字記載來推測,河西三嵕廟可能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三嵕廟。
如今,昔日靠煤炭起家的河西村,對原本忽視的文化遺產另眼相看。為了利用好先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今年6月2日,新的兩委班子上任后,開拓各種渠道,積極對村內現存的三嵕廟、玉皇廟、五云閣以及100多處明清古院落進行宣傳保護,引導村民挖掘古老歷史文化資源,營造保護古建筑的氛圍。
上黨地區的三嵕信仰
高平位于上黨腹地,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
河西村距高平市區約10公里,為河西鎮鎮政府所在地。據村委會主任劉長清介紹,因村子坐落在丹河西岸,古稱“丹西”。河西村現有1060戶近4000口人。
作為古村落,河西村現存三嵕廟、玉皇廟、五云閣等古建筑,另外還有100多處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院落。河西村黨支部書記劉群爐說,以前村里有村辦煤礦,這些先人留下的眾多文物不被重視。十幾年前,自從村里的煤礦停產后,沒有了村集體經濟,村民生活受到影響。
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今年6月2日,剛上任的村兩委班子,將目光瞄準了村里的眾多不同朝代的古建筑。
在劉群爐、劉長清的帶領下,記者徒步前往位于村北的三嵕嶺,村里人視若珍寶的三嵕廟就坐落嶺上。
三嵕廟為一進院落,坐北朝南,正殿、獻殿、西側殿、配殿、山門等俱存。由于年代久遠,缺乏修繕,正殿等均出現明顯的裂痕,東西兩側廂房出現坍塌。
三嵕廟又稱羿神廟、護國靈貺王廟,主祭之神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射日英雄羿。《淮南子》載:“堯使羿射九烏于三嵕之山,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明確記載了羿射日之地為“三嵕之山”。《明一統志》卷二十一載:“三嵕山在屯留縣西北三十五里,一名麟山,有三峰高峻。《書序》‘湯伐三嵕’,又有后羿射九烏之所。”因此,羿射日之地為屯留三嵕山,之后將羿神稱為三嵕神。
三嵕信仰主要流行于山西的上黨地區,以長治市屯留縣的老爺山三嵕廟為本廟,其行祠主要分布于長治市的長子、潞城、長治、壺關及晉城市的高平、澤州、陵川、沁水等縣市,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地方神廟群。
在上黨地區,每年農歷三月至十月,尤其是五月至七月的莊稼生長旺季,卻頻頻遭受雹災突襲。面對雹災,人們只能求助于神靈的護佑,而在眾多神靈中,三嵕山神由于獨具“司雹”功能,以致三嵕信仰風靡上黨地區,這也是三嵕廟宇較多集中出現在此地的重要原因。
丹河之西三嵕廟
沿河西三嵕廟中軸線由自北至南依次為正殿、獻殿、山門,兩側為配殿、廂房、東偏門、耳樓等若干間。廟內西南角的一座影壁背后,是一口已經干涸的古井。
三嵕廟保存較好的是正殿、獻殿。但建筑風格則完全迥然不同。
供奉三嵕神的正殿,為懸山頂琉璃殿脊,筒瓦覆布,屋頂瓦片殘毀嚴重。
正殿面闊五間。由于巧妙地采用了移柱減柱法,殿前檐廊為三楹,從視覺上給人開闊之感。
前檐用抹角石柱四根,用材粗樸,收分側角非常明顯。檐廊石柱上是一根粗大的額枋。經劉長清現場步測,正殿上的大額枋長度超過了10米。其上置斗拱七攢,柱頭鋪作為五鋪作雙下昂。次間無補間鋪作,入深六椽,內部梁架為前乳栿對四椽栿。
正殿大門為木質的實榻板門,門楣上有雕花門簪,兩側為直欞窗,門檻為青石質,上雕刻有吉祥花草浮雕圖案。
從正殿主體的用材粗樸、不加雕飾以及采用移柱造等建筑手法來看,正殿基本保持宋金時期建筑構架和風格。
而緊挨著正殿而建的獻殿面闊五間,南北通透,東西砌墻,進深五椽,砂石柱四棱抹角,呈明清時期建筑風格。
“茲復稍為繕完,聊以妥神。”從殿內現存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補修大殿記》來看,三嵕廟正殿最后一次補修距今已有175年。
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三嵕廟
河西三嵕廟現存立碑、墻碑刻石12通,時間從宋代跨至清代。
“若夫希夷閔眾不可以智知,大道幽玄莫將其載識。”在正殿殿門的東側,有一通名為《三嵕廟門樓下石砌基階銘》的立碑鑲嵌墻內,碑額是“三嵕廟門銘記”。這通石碑碑高90厘米,寬50厘米,由“鄉貢三傳郭遺直撰,學究王在存書”,落款時間為“時天圣十季歲次壬申四月辛丑朔二十五日乙丑記”字樣。
“天圣”為宋仁宗趙禎年號,“天圣十年”是公元1032年。
《三嵕廟門樓下石砌基階銘》石碑圭首方趺,雙面刻字,碑陰開頭為:“大宋澤州高平縣舉義鄉牛村保添修三嵕廟門下石砌基階畢記。”
正殿檐廊左側第二根石柱的頂端,又發現一段石刻文字:“牛村保首領李諫糾司李道錄翁李槩三人于政和辛卯孟秋五日。重瓦正殿、五道殿、三門、行廊,新修撲檐、獻樓、殿階謹記。”
“政和”為宋徽宗年號,“政和辛卯”是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查閱史料不難發現,被尊稱為“本廟”的屯留三嵕山神廟,位于老爺山之東峰麟山,為我國神話故事羿射九烏所在地。
屯留三嵕山神廟建于唐宋時期,宋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賜匾額“靈貺”,后又敇封為“顯應侯”。然而,經過漫長歲月的風雨剝蝕、災禍兵踐,這座神廟的原貌已蕩然無存,惟有舊基可循。
2002年,為恢復老爺山歷史古人文景觀,發展旅游事業,屯留縣財政出資并募集社會捐助,對三嵕山神廟進行重建。
從河西三嵕廟現存碑刻分析,其創建何年已無從稽考,但從廟中現存宋天圣十年碑刻載“堂廊峭峻,殿宇崢嶸”的文字又不難推測,該廟至遲在宋代初期已初具規模,比屯留三嵕山神本廟受封時的宋崇寧二年還要早71年。
因此,河西三嵕廟不僅是眾多三嵕行祠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三嵕廟,也是目前國內有確切文字記載的現存最早的三嵕廟。
“牛村保”“仙井南村”“仙井北村”“劉莊”“河西”“杜村”“常樂”“廟官”……從這些在碑刻中頻頻出現的村名可以看出,這座三嵕廟古時并非河西村獨享,三嵕嶺周圍數十個村社千百年來共同祭祀的神廟。
另外,正殿前檐廊石柱鐫刻的宋政和辛卯年“新修撲檐、獻樓”等文字,也是目前發現的北宋時期神廟修建獻樓的唯一確切的文字記載。現存的正殿前的獻殿,就是宋代獻樓的位置。據廟內清順治六年(1649年)碑刻記載,獻殿為當時重建。
據現存史料顯示,宋代以前的神廟中未發現有獻殿的文字記載,宋金時期祠廟中,獻殿也比較少見。鑒于此,河西村三嵕廟“獻樓”碑刻記載,為研究宋代神廟設置獻樓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積極努力申報“國保”
從所掌握的直觀史料來看,河西三嵕廟的歷史文物價值凸顯。
劉群爐說,由于原來村里的工作重心都在煤礦上,以前對三嵕廟的保護無暇顧及。時至今日,三嵕廟僅僅為高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記者在河西村三嵕廟采訪時,在周圍并沒有看到相關的保護標示。由于原先村里將煤礦承包給外人開采,導致三嵕廟地面出現地陷,正殿墻體出現多條裂紋。
2013年5月,高平市米山鎮三王村三嵕廟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創建年代不詳的三嵕廟,現存結構為金代遺構。次年,國家文物局就批復了對三王村三嵕廟的修復保護計劃。如今,三王村三嵕廟經修繕得到應有的保護。
8月21日,河西村兩委舉行保護古村落動員大會,向全村黨員、村民代表交代村內的文物“家底”,希望大家為保護古建筑盡責盡力。
“村里除了三嵕廟,還有一座金元時期建筑風格的玉皇廟,清代的五云閣,以及100多處明清古院落。”看到其他村落的古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劉群爐、劉長清心情激動,說:“現在村兩委認識到了文物的價值,正在與高平市旅游文物部門積極聯系,為三嵕廟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造有利條件,盡最大努力將這座千年古廟完好的保護下來,為村里發展鄉村旅游創造條件,讓村民的收入得到增長。”
9月5日,高平市旅游文物部門相關人員前往河西村,對村內的古建筑實地考察,對三嵕廟、玉皇廟等古建筑進行資料造冊,為下一步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