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就是禮尚往來的國家。禮數也一直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規矩。
比如,朋友結婚,邀請你吃飯,你會帶紅包參加婚禮,而當你結婚的時候,朋友也會來還這個禮數。朋友出去旅行的時候,給你帶個小禮物,而你出門的時候,也會惦念想著捎帶禮物給她。又或者相約吃飯,這一頓是朋友掏的錢,下一頓就該你掏了,這樣就是禮尚往來,你來我往之間,感情就日漸深厚了。
也有人說,好朋友之間,沒必要那么多禮數和規矩,因為是朋友,大家相互熟悉和了解,即使一時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朋友也會擔待和諒解。理是這么個道理,但是好朋友之間沒有血緣關系,關系也很脆弱,一旦維護不周,很容易瓦解。
首席醫官中的曾毅憑借著高超的醫術而結識了政界,醫界,軍界,警界的人,因為待人坦誠,與朋友相處,處之有道,即使跟龍小姐很熟悉了,依然能夠按照朋友的禮數照顧對方,對待身邊所有的人都很周到,尊重朋友,熱情幫助朋友,這才是能夠得到這幫朋友踏實幫助的自身魅力。
我身邊也有兩例因為小事跟很好的朋友成為陌路人的例子。
其中一位是高中蜜友,曾經被默認為最好的朋友,她結婚通知我的時候,我因為有事沒有回去,禮錢沒有找人代捎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關系特別好,給代捎大家結婚時的禮錢太少,一直想著有機會的話,當面多送,或者買個禮物送下,物理離得較遠,后來這事就淡忘了,又覺得雙方是好朋友,理當理解對方。后來我結婚的時候,也是告知對方,對方也沒有來,后來就聯系漸漸少了,但是過年過節還是會打個電話問候下,但是三年前過年時,我給對方打兩次電話,對方都沒有接,后來對方給我回過電話,我很欣慰,接起來,問候的時候,對方卻說打錯了。當然我那熱切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后來再聯系,就不是當初那個味道了。慢慢地,也就斷絕聯系了。
現在,想來,也沒有什么大事,要說有事,也就是她最高興的時刻,結婚大事,我沒有及時分享,沒有特別照顧她的感受,等輪到我的時候,她自然也不會來。再后來,就是那句打錯了的電話,一下子就把經營了七年多的友誼斷送了。再也美好不起來,曾經感覺很美好很純粹的友情,就這樣脆弱地說沒就沒了,還是讓人感慨。
現在雖然很想去聯系,但是總是苦于不知道第一句話該說啥,說完后會不會很尷尬,想想就打退堂鼓了。
另一例,來源于我的朋友。她的大學閨蜜,因為兩人步調不一致,朋友早早結婚生子,做完月子回北京的時候,多次邀請她相見,但是她因為工作生活原因,暫時忙得沒顧上就無限推遲了。一推就是兩年多。自然朋友不好意思再約她,因為約了好幾次都沒約成功,不知道對方是什么意思,而她也沒有在自己不太忙的時候主動約一下,就意味著自己并不太想約,慢慢地,關系越來越淡,現在不知道該怎么去維護這段關系了。
聽到的時候,我也很感慨,明明曾經關系很好的,怎么就漸行漸遠了呢?朋友主動邀約的時候,是不是及時赴約,如果真的有事,是不是以后及時彌補了呢?
朋友不是家人,有天然的血緣相聯系,友情需要我們認真地去維護,一不小心,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