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是我第一次如此細致的讀一本書,以拆書的方式。如果文章內容引起了你對原書的興趣,一定要買來,自己細細品讀,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多啟發(fā)。
【書籍】
《當我遇到一個人》
【全書結構框架】
1. 陪伴孩子,內觀自己。
2. 尊重生命,讓孩子成為孩子。
3. 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未來的關系模式。
4. 控制自己,給孩子愛與自由。
5. 給孩子創(chuàng)造豐盈人生的機會。
【開篇介紹】
養(yǎng)育孩子終究是父母自己的修行。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來讀《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作者李雪。這本書主要講了親子關系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愛孩子,開啟正確的親子相處模式。
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在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今天,對于言傳身教作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方式這一點,大家應該已達成共識。父母當然也想把一切好的品質、正能量傳遞給孩子,但是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同樣會把心理創(chuàng)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重蹈覆轍,但潛意識總是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所以,父母在養(yǎng)育子女的同時也需關注自己。愛孩子,也愛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
【第一章主題】
陪伴孩子,內觀自己。孩子越小,與撫育者的關系對其一生的影響越重大。媽媽在嬰兒期親密育兒,辛苦兩年,換來的是孩子終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基礎。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成為父母的人,都深深的愛著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一路悉心陪伴,全力承擔起養(yǎng)育責任。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一次見證生命最初成長的機會,同時也引領我們回歸自己心靈、內觀生命。父母在重歷自身成長過程中,察覺那些無意識行為背后隱藏的,被忽視的內心感受,從自身的體驗出發(fā),才能看見自己,看見孩子本身,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
【第一章內容】
在心靈成長過程中,最難療愈的是母嬰關系中的創(chuàng)傷。那么,什么樣的母嬰關系才是最佳狀態(tài),是你期待的完美自然的狀態(tài)?
我們先來思考,關注孩子,你都在關注些什么?很多人在“夸獎”小孩子時用的的很乖,聽話,不搗亂這樣的詞,同時他們堅信這樣的乖小孩是可以“管教”出來的,似乎有一個乖孩子是莫大的幸福與成功。
特別是在嬰兒時期,面對孩子頻繁的夜哭,你們是怎么處理的呢?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想要擺脫這種煩惱而嘗試大肆盛行的“哭聲免疫法”“哭聲控制法”,這種嬰兒訓練法通過對孩子的哭聲采取刻意的不回應以達到讓孩子變乖,能夠有完整睡眠,堅強獨立不再哭鬧的目的。
這種訓練法確實會奏效,但是是建立在嬰兒對母親及時回應自己感到絕望的基礎上的。很多媽媽反饋,在使用了哭聲免疫法后,寶寶臉上的快樂越來越少,不愛笑也不愛看人,寧愿自己玩,果然“乖”多了。你對孩子沒有了回應,孩子也因此不再有回應,這是多么絕望的孩子呀,并且這些過早獨立的孩子成年后也沒辦法繼續(xù)進入到溫暖而有回應的真實關系。我想這樣的結果是父母們意想不到的,也是不愿看到的。
其實,出生不久的嬰兒的還處在“全能自戀狀態(tài)”,感覺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無所不能,母親的積極回應滿足了他“全能自戀”的需要,只有這樣,他們對世界產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心智才會自然的向前發(fā)展。孩子用哭聲在表達需要時,我們的積極的關注和陪伴才是最好的回應。
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及時回應和滿足,這是本能的反應,母親應遵循心靈而不是教條。親密才是母嬰關系最自然的狀態(tài)。讓孩子不被隔絕,隨時能夠觸及到父母的溫度,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無條件支持的存在,他們才能更好的滿懷好奇地去探索世界。
嬰兒是父母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
如果在養(yǎng)育過程中,媽媽能夠堅持遵循心靈,覺知內心感受,那么自己當年遭受的創(chuàng)傷也會被療愈。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內在的嬰兒。親密育兒,受益最大的其實是媽媽。
【第二章主題】
尊重生命,讓孩子成為孩子。
你是否期待過孩子按照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式去生活?這里的“正確”也往往是你根據自己的全部認知去判定的呢?
其實,父母只有放下自己僵化的、自以為是的框架,才能讓孩子去探索屬于他們自己的無限的生命可能。
【第二章內容】
父母的焦慮一直存在,現(xiàn)代父母的焦慮表現(xiàn)更盛。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由最初的健康快樂轉而進入到望子成龍的階段,擔心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加之來自周圍“別人家孩子”的壓力,攀比心態(tài)更是增加了父母的焦慮與期待。
如何“贏”成為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殊不知,不打擾,才是大智慧。孩子有其自己內在的成長節(jié)律,不干擾,不打亂孩子的節(jié)奏,才是正確的做法。
對于干擾孩子這一點,很多父母并不自知。他們習慣性的關注孩子的行為,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卻不知很多時候,這些突如其來的關心卻對孩子的世界造成了打擾。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行為,比如孩子在認真的玩積木,搭建他的城堡,你覺得孩子只記得玩卻忘記了喝水,這時你走過來對他說,寶貝,來喝口水,好久沒有喝水了,不然嘴巴會很干……孩子的思緒和創(chuàng)造力就這樣被你打斷了。
抑或是孩子在專心看書,你過來后在一旁注視了孩子一會兒,忍不住想要檢驗一下孩子有沒有看懂書中的內容,于是你指著書中的某處開始考孩子了。我們都希望孩子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能專心專注,具有堅持做完一件事的能力和毅力,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卻隨時都有可能在破壞著孩子專注力的養(yǎng)成。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控制自己“多余”的關心行為,在孩子希望我們參與、共同玩耍的時候,盡情的回應孩子,在孩子專注于自己的事情時,我們不要隨意闖入他的世界,而是給他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在愛的陪伴下,不打擾是對專注力最好的培養(yǎng)。
其次,擾亂孩子成長節(jié)奏的事情也是時有發(fā)生。有些父母熱衷于早教訓練,希望孩子盡早的具備各種能力,早走路,早說話,多說話等,通過這種刻意練習,孩子確實能夠習得本領,在同時間段內表現(xiàn)出比同齡人更高的智力行為水準,可這種優(yōu)勢不會一直存在,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甚至會出現(xiàn)相反的結果,被同齡人趕超。這樣的行為無異于拔苗助長。
要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身心發(fā)展需求,會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探索新領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過早的知識性學習與訓練,提前喚醒了孩子的大腦,孩子會感受到超越他這個年齡段能夠承受的壓力,這樣,反而會更加不利于以后的高階學習。知識早晚都能學會,但是孩子內在神圣的成長節(jié)律卻被打破了。不功利的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然發(fā)展,才能讓他們專心發(fā)展自己的精神生命。
【第三章主題】
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未來的關系模式。早期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內化成我們的性格,決定了命運。
【第三章內容】
父母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人,溝通無時無處不在,對待孩子發(fā)出的信號,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回應方式,而不同的回應會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我想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黑人出租車司機載了一對白人母子,孩子問媽媽:“為什么司機伯伯的皮膚和我們不一樣?”母親微笑著回答說:“上帝為了讓世界繽紛,創(chuàng)造了不同顏色的人。”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機堅決不收錢。他說:“小時候,我也曾問過母親同樣的問題,但是母親說我們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外的一個我….”
語言是奇妙的東西,父母的回應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選擇,也反映了親子關系的質量。我們所說的話也就像是播撒的不同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影響孩子今后的成長。
書中介紹了幾種親子溝通類型,我們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看看屬于哪一種。
共振互動型。
這是最理想的情況。母親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關注,如孩子自主開心地微笑,母親看到后也發(fā)自內心的對孩子微笑,孩子哭鬧,母親第一時間確認孩子的感受。i see you,正是這個意思。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和周圍的人產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回應的最高境界也莫過于此般母嬰一體式的回應吧。
以家長為中心型
家長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只有自己高興的時候才回應孩子。這種關系中的孩子像是家長的玩具,怎么逗怎么反應,他得跟家長喜歡的方式一樣才能符合家長的需要。這樣的家長不是逗孩子開心而是為了自己高興,這種關系中的孩子,感受長期被忽視,從而主動壓抑自我,學會一套取悅家長的方法,與家長建立一種“沒有自我”的關系。他們長大成人后可能會適應社會,但是卻無法融入,無法和人產生真正的關系。
無關反應型
這種類型較為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家長的反應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比如孩子抓到一只小螞蚱,興奮地拿給媽媽看,可媽媽說“你的手好臟,快去洗手”。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就會產出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人在心不在”的家長會讓孩子體驗到可怕的被拋棄感,有一部分人還可能會發(fā)展成令心理醫(yī)生都覺得棘手的邊緣型人格。
情感逆轉型
這類父母的最典型表現(xiàn)是反人類情感,就是與正常人的情感反應相悖。他們擅于把任何氣氛都逆轉成壓抑的、扭曲的、痛苦的。
比如像下面這種對話,
孩子:我畢業(yè)了,準備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媽媽:報道說,連博士畢業(yè)都找不到工作。
又如,
孩子:我要去三亞旅游了,終于可以看到夢寐以求的碧海藍天了!
媽媽:那個地方治安不好,報紙上說有老兩口在三亞被騙被打……
孩子的情感和信心都被漠視,或者反過來,孩子的痛苦感受在媽媽眼里根本不存在。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主張,卻遭到否定與打擊,以致于最后孩子有任何期待的想法冒出來,直接都被他們自己給否定了。
如果你經歷過后三種溝通模式的折磨,并且勇敢的活到現(xiàn)在,還已經為人父母或準備做父母,那么有一個光榮的任務在等著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過的積極回應關系。其中受益最大的首先是你自己,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
【第四章主題】
控制自己,給孩子愛與自由。父母無界限的干預必將阻礙孩子的成長。
【第四章內容】
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在人際關系、家庭關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無邊界的糾纏,出發(fā)點總以為是為別人好,結果卻通常不如人意。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抱怨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他好,卻好心沒好報”。
我們?yōu)槭裁磿狈缦薷心兀渴且驗樘珢蹖Ψ剑珶o私嗎?不是。沒有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自私的行為。在與孩子的關系中,家長每一次“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弱孩子的自由創(chuàng)造力,削弱孩子的生命力,每一次控制也都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那并不是真的愛孩子,只是沒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孩子按照“我認為的正確道理”生活,當然,肯定會遭到反抗。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選擇,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尊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父母要學著接受孩子對你的拒絕,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不按照你給定的路線前行,你不必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同時,孩子會內生出為自己人生選擇負責的能力。
經常有媽媽抱怨孩子,“都是為了你,我才放棄了工作,不得不忍受不幸的婚姻”等,所以“你要聽我的話,這樣才對得起我”,還有些父親對孩子說“我這么辛苦工作還不都是為了你……”。孩子,你要知道:生養(yǎng)你,是父母自己的選擇;放棄或努力工作,也是他們的選擇;婚姻,更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孩子無須為父母的選擇承擔一切后果。
同時,有“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種想法的父母,潛在的內心也是沒有找到真正的自我需求的,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在為孩子而活。有的父母越是自己活的悲催,就越有無窮無盡的欲望去操控孩子的一切,甚至以死相逼。這樣的父母往往在自己嬰兒期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和安撫,哭鬧不被理睬,沒有存在感,所以他們長大后才會瘋狂地追求控制。例如,有個媽媽曾經試圖不去控制孩子寫作業(yè),因為她內心知道,自己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yè),并不會促進孩子學習好,自律,只會讓孩子對學習越來越厭煩。她下定決心不再管孩子寫作業(yè)的事情,但是看到孩子沒有專心做作業(yè),一會兒吃零食,一會兒喝水,內心就如同一萬只螞蟻在抓咬,痛苦萬分。這個痛苦又驅動著媽媽去管教、控制孩子。因為只有控制住孩子,她的痛苦才會緩解。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負責,父母看見孩子,更要看見自己。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父母多看不慣,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內觀自己。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那里體驗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會多一種可能。我想,聰明的你們聽到這里,應該知道怎么做了。
【第五章主題】
給孩子創(chuàng)造豐盈人生的機會。
父母能量的傳遞要破除限制性信念,擺脫其對孩子人生的制約。
【第五章內容】
從前面的學習,我們應該意識到,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從這個層面講,豐盈與否也是由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前提,就是父母不要傳遞給孩子各種限制性信念,這樣,孩子的未來發(fā)展才不會受到制約。
今天討論的話題,實際上和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到底是窮養(yǎng)孩子,還是富養(yǎng)孩子”的觀點討論的是同一個問題。養(yǎng)育中的“窮”和“富”是由金錢決定的嗎?父母有錢,才能大概率地保證孩子將來富有嗎?
一些身價千萬的父母會給孩子買上千塊的童裝,因為那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想要的只是幾元錢的貼紙或搖搖車,父母卻不愿意買,跟孩子較勁……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制造心里的匱乏感。
有些人童年時代,物質很貧乏,但是他們的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帶回一些美好的小玩意兒,從不會對他們進行“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不可以浪費”之類的沉重感教育,這些人長大后到了社會上就會憑借各自的能力獲得財富,并各有各的精神追求。
那是什么決定孩子將來能否物質豐盛?我想大家應該有答案了,不是物質,而是心靈。
自己賺來豐盛財富的人,主要有兩種童年:一是父母的物質條件較好,對孩子痛快滿足,不設限;二是父母雖窮但很謙卑,很少給孩子樹立什么規(guī)矩觀念,有就痛快給,沒有就承認沒有。
給孩子豐盈的人生,下面幾條就夠了:
1.聽見孩子的欲求
分清你給予的是你想要的,還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孩子想要的,付出再多,犧牲再多也沒用。
2.及時回應
對于孩子來說,快樂不在于價格標簽,而是被父母充分看到和回應。他當時的感受被父母接納,即使父母最終沒有滿足他,他也會有一次順暢的情感體驗。
3.誠實回應,不做評判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是至少要誠實。對孩子需求滿足與否取決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滿足,那就輕松愉快的盡情滿足;沒能力或者不愿意滿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錢”。在不能滿足孩子需求時,不要找各種理由拒絕,更不要對孩子的欲求進行各種評判,甚至附帶條件才能滿足孩子,這么做給孩子造成的信念是:“我本身不配得到,我得為自己的欲求找出充足的理由,歷盡曲折之后才可以得到。”在這個信念的指揮下,孩子將來在事業(yè)上即使能夠簡單獲取的成果,也要搞出點差錯,讓事情變得很曲折,才能滿足潛意識的預言。
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滿足,也會使孩子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配不上,將來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豐盛的物質生活。
4.無條件給予
父母富不富有不重要,孩子的欲求都很單純。比如他說:“我想要那片樹葉”,你摘給他,他就會玩的很開心,覺得自己很富足。富足,不取決于東西值多少錢,而取決于你給的時候,能量是不是富足、暢快,能不能無條件地給、痛痛快快地給、舒舒服服地給。
相信讀到這里,很多人心中就會有疑問,心想:這不是會慣壞孩子么?這樣的父母也太溺愛孩子了,孩子會越來越任性。
溺愛,在中國幾乎成了一個“萬金油”標簽,不論孩子出了什么問題,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知道真相,都可以貼這個標簽,萬金油一抹就夠了。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眾人皆知,人類在一個需求層次上得到滿足后,自然會向更高層次進階,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常識了。為什么到了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滿足,越沉溺,越瘋狂要求“的妄想,并以此妄想為理論依據,經常跟孩子的需求較勁,見不得孩子順心開心呢?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是使他們愉快。”父母滿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將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zhí)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層次的需求。
為了孩子將來物質和精神的豐盛,請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傳遞給下一代。
全書重點回顧:
1. 陪伴孩子,內觀自己。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一次見證生命最初成長的機會,同時也引領我們回歸自己心靈、內觀生命。
2. 親密是母嬰關系最自然的狀態(tài)。母親應遵循心靈而不是教條,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越小,與撫育者的關系對其一生的影響越重大。媽媽在嬰兒期親密育兒,辛苦兩年,換來的是孩子終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基礎。
3. 尊重生命,讓孩子成為孩子。父母只有放下自己僵化的、自以為是的框架,才能讓孩子去探索屬于他們自己的無限的生命可能。
4. 不干擾,不打亂孩子自己內在的成長節(jié)律。在愛的陪伴下,不打擾是對專注力最好的培養(yǎng)。不功利的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然發(fā)展,才能讓他們專心發(fā)展自己的精神生命。
5. 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未來的關系模式。早期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內化成我們的性格,決定了命運。不同的回應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6. 回應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母嬰一體式的回應。
7. 在以家長為中心型的溝通模式中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可能會適應社會,但是卻無法融入,無法和人產生真正的關系。
8. “人在心不在”的家長會讓孩子體驗到可怕的被拋棄感,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就會產出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有一部分人還可能會發(fā)展成令心理醫(yī)生都覺得棘手的邊緣型人格。
9. 情感逆轉型的父母擅于把任何氣氛都逆轉成壓抑的、扭曲的、痛苦的。孩子的情感和信心都被漠視,孩子的真實情感和主張遭到否定與打擊,直至他們自己否定自己。
10. 控制自己,給孩子愛與自由。
11. 家長每一次“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弱孩子的自由創(chuàng)造力,削弱孩子的生命力,每一次控制也都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
12. 孩子無須為父母的選擇承擔一切后果。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選擇,父母要學著接受孩子對你的拒絕,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不按照你給定的路線前行,你不必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同時,孩子會內生出為自己人生選擇負責的能力。
13. 父母要學會內觀自己,控制自己。有“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種想法的父母,其潛在的內心是沒有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父母多看不慣,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內觀自己。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那里體驗到扭曲的痛苦。
14. 破除內心的限制,給孩子創(chuàng)造豐盈人生的機會。父母不要傳遞給孩子各種限制性信念,這樣,孩子的未來發(fā)展才不會受到制約。
15. 決定孩子將來能否物質豐盛的因素,不是物質,而是心靈。
16. 給孩子豐盈的人生,需要做到:聽見孩子的欲求,及時回應,誠實回應,無條件滿足。
17. 在不能滿足孩子需求時,不要找各種理由拒絕,更不要對孩子的欲求進行各種評判,甚至附帶條件才能滿足孩子。即使孩子得不到滿足,也要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配不上,將來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豐盛的物質生活。
18.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是使他們愉快。父母滿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將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zhí)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層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