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本大概需要 10 分鐘。
目 標 場 景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大一部分企業拋棄了傳統的網站,選擇將數據、服務整合到 App 端,因此 App 端無論是爬蟲還是反反爬都顯得尤為重要。
常見的 App 端的爬蟲方式是利用 Appium 和 Airtest 驅動手機打開應用,操作頁面,然后通過元素 ID 獲取元素的內容,又或者借助 mitmproxy 捕獲到請求的數據,最后將數據保存下來。
?如果要完成復雜的操作,加快爬蟲的效率,就必須破解 App 端的登錄,獲取一些關鍵的數據,直接模擬接口請求,達到快速高效地爬取數據的目的。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帶大家「破解 App 端的登錄」這一操作。
ps:本文僅限技術交流,請勿用于其他用途。
準 備 工 作
在開始編寫腳本之前,需要做好如下準備工作
待破解的 APK 應用,可去官網或者各大應用市場去下載,然后安裝應用到手機中
反編譯工具,MAC OSX 推薦 Android Crack Tool 工具集,Win OS 可以使用 dex2jar 來反編譯 APK 應用包
源碼瀏覽工具:jadx-gui
抓包工具:Charles 或者 Fiddler
編 寫 腳 本
第 1 步,確保手機配置好代理之后,就可以利用 Charles 對「獲取****驗證碼」和「登錄」進行抓包操作,得到請求地址、請求參數和請求頭等數據。
第 2 步,對請求參數、請求頭中「沒有規律的數據」尋找生成的規律,并用 Python 代碼來生成這些數據。
首先,我們查看獲取驗證碼這一請求的參數,發現除了手機號碼外,參數 t 可以很容易想到是請求的時間戳,唯獨參數 token 在沒有其他網絡請求的情況下生成了。
def get_unix_time(type_13):
"""
獲取時間戳
:param type_13:10位、13位,是否是13位
:return:
"""
t = time.time()
if type_13:
millis = int(round(t * 1000))
else:
millis = int(t)
return millis
所以,我們大膽猜測:這個 token 是 App 端通過一定的邏輯生成的;****同理,請求頭中 token 也是由 App 端生成。
在我們多次發起獲取驗證碼的操作之后,我們得出一個規律:參數中的 token 保持不變,與請求時間沒有關系;請求頭的 token 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的也會發生變化。
我們利用 Android Crack Tool 對 APK 應用進行反編譯,得到源碼 Jar 包。
然后就可以使用 jadx-gui 工具打開源碼 Jar 包,通過請求地址中的「關鍵詞:login」搜索源碼,就能找到請求發送的位置。
由于應用源碼打包的時候混淆了代碼,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上面的搜索結果去定位參數初始化位置及實現邏輯。
逐步往上追溯應用源碼,可以找到按鈕點擊事件的監聽函數。
具體實現邏輯是把用戶輸入的手機函數傳給混淆后的函數 :b()
點擊查看函數 b() 的實現邏輯,會發現方法中對手機號碼進行了截取,獲取當前日期時間,進行字符串的「第一次拼接」操作。
對第一部分的拼接我們用 Python 代碼進行實現。
def __get_param_token(self, phone_num):
"""
獲取參數Token
:return: BNpK8SMDiV6jTU4DR99A9vYoN9e90yBd
"""
today = datetime.date.today()
formatted_today = today.strftime('%Y%m%d')
formatted_day = today.strftime('%m%d')
# 參數1 手機號碼|完整日期6位
arg1 = phone_num + "|" + formatted_today
# 手機號碼后4位+日期包含月、日
# 參數2 64230704
# 字符串轉為bytes
arg2 = bytes(phone_num[7:] + formatted_day, encoding="utf8")
第一次拼接完成之后,我們發現又調用了一個函數 a(),參數為上面拼接生成的兩個變量。
函數 a() 的內部使用「DES + Base64」加密算法來進行第二步的處理。
加密的操作用 Python 可以很輕松的實現。
def encode(arg1, arg2):
"""
加密
:param arg1:11位手機號碼|完整日期 string
:param arg2:手機后4位+日期4位 bytes
:return:
"""
des = DES.new(arg2, mode=DES.MODE_CBC, iv=bytearray([1, 2, 3, 4, 5, 6, 7, 8]))
msg = des.encrypt(pad(arg1.encode(), DES.block_size))
# 加密后的結果,bytes
encode_result = base64.b64encode(msg)
# 轉為string
return str(encode_result, encoding='utf-8')
需要注意的是,b()函數的最后一行,對第二步生成的字符串進行了特殊字符的替換操作,生成 Token 之前需要對數據進行同樣的處理。
通過以上三步操作,就可以生成網絡請求中的參數 Token。
同樣的方式,針對請求中的 Token,我們通過查詢 token 關鍵字查詢源碼。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類 e 中的 b()函數的功能就是往請求中添加請求頭,繼續查看函數 b() 的實現類,發現這個類也全部被混淆了。
如果你細心一點,一定會發現當前實現類的包名是 Okhttp3,我們可以從 Github 下載 Okhttp3 的源碼,然后進行對比,就能很清晰的知道里面的實現邏輯了。
ps:okhttp 是 Android 使用很多一個網絡請求庫。
通過對比沒有混淆過的代碼,可以很容易的編寫出生成請求頭中 Token 的邏輯。
def __get_head_token(self, method, url, data):
"""
獲取請求頭Token
分為Get和Post請求方式
:param method: 請求方式
:param url: 請求URL
:param data: Post請求中的參數
:return:
"""
today = datetime.date.today()
formatted_today = today.strftime('%Y%m%d')
if method == Method.GET:
# 請求的URL的query部分
query_content = url.split('?')[1]
else:
query_content = urlencode(data)
print('query_content:' + query_content)
# 根據反編譯后的源碼增加對應的邏輯
token_pro = query_content + "|" + formatted_today + '|zxw'
# MD5計算
token = md5(token_pro)
return token
至此,這一步就完成兩個 Token 的生成。
第 3 步就可以利用 Python「模擬發起一個請求」,來獲取手機驗證碼了。
def get_code(self, timestamp):
"""
獲取驗證碼
:return:
"""
# 1.1 獲取參數Token,與日期有關
self.param_token = self.__get_param_token(self.phone)
print("parm_token:" + self.param_token)
# 1.2 獲取請求頭Token,與時間有關
url = self.code_url.format(self.phone, timestamp, self.param_token)
# 獲取請求頭中的Token
self.head_token = self.__get_head_token(Method.GET, url, None)
print('head_token【獲取驗證碼】:' + self.head_token)
# 2.獲取手機驗證碼的URL
get_code_url = self.code_url.format(self.phone, timestamp, self.param_token)
# 3.修改Head中的token
HEADERS['token'] = self.head_token
print(get_code_url)
# 4.發起【獲取驗證碼】的請求
resp = requests.get(get_code_url, headers=HEADERS)
print('==' * 60)
print(resp.text)
同理,后面的登錄請求也是先通過抓包,使用上面生成的 Token 邏輯去修改請求頭中 Token,然后模擬請求,就可以正常登錄了。
def login(self, code, timestamp):
"""
登錄
:return:
"""
# 修改參數
self.login_params['loginCode'] = code
self.login_params['t'] = timestamp
# 請求token
# url = self.code_url.format(self.phone, timestamp, self.param_token)
self.head_token = self.__get_head_token(Method.POST, None, self.login_params)
print('head_token【登錄】:' + self.head_token)
HEADERS['token'] = self.head_token
# 登錄
resp = requests.post(self.login_url, data=self.login_params, headers=HEADERS)
print(resp.text)
結 果 結 論
通過模擬獲取驗證碼的請求,等待手機收到驗證碼之后,輸入驗證碼,然后再模擬登錄的請求,就可以獲取登錄成功后的令牌。
由于驗證碼是由服務器產生的,這里沒法獲取生成邏輯,但是針對安卓手機可以監聽通知欄消息元素,拿到短信驗證碼進行自動填入,就不需要人工輸入了。
拿到登錄令牌之后,理論上 App 上頁面的各類網絡請求都可以利用 Python 去模擬,后面提供的源碼包含了一個完整搶票的流程。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 AirPython 」,關注公眾號后,回復「 App登錄 」即可獲得所有源碼。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請大家點贊分享下。你的肯定是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