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主要宣說了如何斷除執著,獲得調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經的內容,按印度大德蓮花戒論師的觀點,可以歸納在三個問題中:
最初如何發菩提心?
做任何事的初心是什么?這個初心是否有善根?不忘初心是很多人懂得的道理,但隨著事情的發展,很多人早已忘記了曾經最樸實的想法,添加了過多的執念,利益,從而變的越來越痛苦,后悔當初的選擇。其實回想當初的選擇是不是正確,請認真回想走到現在所有的痛苦是不是你沒有專注于你善的初心,好比開一家餐館,你的初心是什么?是不是夠專注?是不是給每個客人提供了足夠好的食材和服務?佛的發心是度眾生,而我們普通人的發心是度什么?一切皆有因果。
中間如何修持六波羅蜜多?又名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這是多么偉大啊!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被佛用簡單的六個詞概括了。佛修持如此,大家的工作是否也遵循了這樣的修持?工作即修行,工作的布施是什么呢?有沒有在工作中幫助同事,有沒有為他人帶來方便,但也要注意不要執著和分別,不會認為“我今天幫誰誰整理了文檔,幫誰誰發了郵件,應該有功德有回報”。真正的菩薩不會有實有執著,以六度的布施為例,菩薩在行持布施時,并不耽著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工作中亦如此。渡河時離不開竹筏,但到了對岸后,竹筏就沒有用處了。
最后如何調伏自心,獲得色身、法身無別的果位?
很難?許多人一直認為,放下會讓自己一無所有,但現實生活常常上演相反的結局-放下可以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在。這里的自在不是消極,不是無欲無求,而是認真的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平靜的對待與陌生人、朋友、親戚的緣起緣滅。就像一顆種子因緣落地,生根,慢慢的努力的生長,不斷的變化積累,方便了鳥兒棲息,方便了路人乘涼,方便了生活起居,但不求回報!人生的煩惱和困惑都來自于自己,來自于非分和過度的欲望追求,從而使自己的內心的明鏡蒙上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臺,心中本無物,何來染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