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穿北京城,走了一萬五千多步,從南鑼鼓巷北口一直到王府井,真不覺得遠。
上一次走著去天安門恐怕要追溯到五十多年前。有實驗小學組織的游行,有幾個同學一路游蕩的到天安門。
晚上,球隊朋友們要在國貿小聚,想想往那個方向有哪些景色,北海,景山,故宮自然跳了出來。但想想這些地方肯定是人山人海,決定步行去探究竟。
坐車到了南鑼鼓巷北口,果然已經是人頭聳動,熱鬧非凡。看著各種風味美食,餓了,先搓了一頓北京特色炸窩頭蘸臭豆腐和炸咯吱,太香了。
一共沒來過幾次南鑼鼓巷,還真發現不少好玩的東東。
景山后街和東街的這些胡同,以前真的沒注意過。
這燈市口小學位置真不錯。以前是凝和廟,地處北池子。
元代
南池子、北池子、東華門大街是緊鄰北京皇城東側的3片街區。元大都時皇城坐北朝南,呈規則的長方形,其南墻在今天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的南側,北墻在德勝門外八里的小關一線。位于皇城內的南池子街巷格局在當時即已基本成型。
明代
明代北京城內,在皇宮的東西兩側分別辟有兩處有池水林木的地方,在東者稱為東苑,即如今南池子大街一帶。明代時南池子、北池子、東華門街區均屬于皇城禁地,一般百姓不得私自入內。北池子、東華門街區內設有學醫讀書處、北膳房、南膳房、桿子房、內承運庫、彈子房、明路廠、內東廠、內膳監,以及南側專門為皇家祈福避災之用的“光祿寺”。顯然,當時街區分布的這些專門為皇家服務的建筑及廠、監、庫等管理機構,是北池子、東華門土地使用的主體,因此其用地初步斷定為皇家內院的服務區,而居住僅僅是一個次要的功能。街區內的道路系統由于功能的需要,不同于其他街區方正的肌理,而主要服務于連接街區內各種建筑和機構組織,漸漸形成較為自然的空間形態。
明代南池子街區作為紫禁城的南內,景泰時英宗曾被囚禁在此,復辟后即增設圓殿、石橋等。《野獲編》中對此時的南池子、東華門街區范圍有詳細說明,即“東抵今之南河沿,北抵東華門大街,西抵禁苑”。街區內皇史宬和皇城墻2處現今的文物保護單位在此時已經存在,重華宮即為后來的普度寺。
晚清、民國及現代
近代以來,北池子東側的皇城墻拆除,皇城與內城連成一個整體,居民紛紛涌入,逐漸形成了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街區。隨之而來的一些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等也聚駐此地,如在原光祿寺舊址上法國人興建的孔德學校及北大法學院等,箭桿胡同19號曾是《新青年》編輯部,凝和廟在民國時期被占為小學學校。
皇城墻東側開辟了南池子門,西側開辟了南長街門,于是有了南北長街、南北池子,昔日行人罕至,也逐漸成了城市的道路。
? ?
1949年后,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劇增,該街區的土地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機關單位,如醫院、辦公樓、中學、旅館等,占用了原來大量的居住用地,使得原本單純的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環境被打破。傳統的街巷體系無法滿足新的交通需求,原有的尺度和風貌特征均發生了很大變化。
1956年,以東安門原址為界,東安門大街劃分為東、西兩段,定名東安門大街和東華門大街。
1999年,北京市劃定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政府選擇北池子歷史街區作為整治的試點。
2002年8月開工,經過1年的改建,于2003年7月基本完工。
六七十年代,王府井百貨大樓那可是北京人和外地人都集中買東西的最繁華的地方。現在改成步行街了,走累了,直接來個冰咖啡,滿愜意。
北京四九城
不少人認為平日里咱們常說的四九城指的就是皇城的四座城門以及內城的九座城門。
其實不然,在順治元年,小皇帝福臨住進了北京紫禁城,可皇上一人來到不要緊,后面還跟著一堆人呢,八旗子弟官兵還有家屬們,于是皇上下令住在內城的漢人全都搬到外城去。從此以后北京內城成了滿族人的天下了,并將北京內城分為八個部區域,八旗分別駐守,拱衛皇城。隨著發展北京城人口驟然增加,人多了城市自然要向外擴張,甚至有人住到了城外的郊區。
從康熙朝開始,內城里因為滿、漢的頻繁接觸,有了一小部分漢人居住,有的漢人還開設了各種買賣。到了乾隆年間,清政府針將北京的內城和外城分別化為:東西南北中五區,內外加起來就是十區。
但是前文剛說過,內城的中間區域是閑人免進的皇城,除此之外北京剛好是九個區,所以清朝的老百姓常說:我跑遍了九城如何如何。這個九就代表了北京九區。直到民國時期,當時民國政府打破了清朝的規矩,把北京城重新劃分,內城分為東西北三城,而外城也就是現在的崇文宣武一帶,則被稱為南城,這就是所謂的四城。
從此之后,大伙兒把清朝和民國的北京城新舊結合,這才有了北京四九城這么一種說法。由此可見呀,一些古裝電視劇張口就說:“四九城”,這就是常識性的錯誤,您記住了打乾隆年間才開始有九城的說法,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才有四九城的說法。
北京太大了,真的逛幾天也逛不完,皇家恢宏建筑與現代化樓宇交相呼應,形成了帶有時代特征的傳統古城與現代化城市并存的國際化大都市。
北京的夜景也是相當迷人的。
用腳步丈量古都京城、用身心感受文化韻味,回味童年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