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興趣是讀書。
興趣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回答打游戲,爬山,跑步,也會有人回答聽音樂,讀書。但我就是喜歡讀書。這在眾多興趣當中,是可能被眾多人以為是太索然無味的一個事情,但我真的愛這件事情,就像夏天無數次嘗到蜜雪冰城的冰檸檬水總是不膩,卻有著不可言喻的動人心情。
就像小時候每遇到《故事會》就有一種不可遏制的心情,真的要一口氣讀完才能平撫心中的激動。生在農村,能讀來課外書是很遙遠的事情,我從來不會任性向家里要錢買課外書。課堂里偶爾流傳的《故事會》這種東西就算是孩童時期的啟蒙讀本了吧。
到了高中就接觸多了,首先是各種雜志:《花火》、《讀者》、《青年文摘》、《最小說》,似乎那時候雜志專注于刊載微型和短篇愛情小說,很難想像情竇不開的自己抵擋不住讀了很多愛情小說的誘惑,看得也確實多,上課下課晚自習都在看,時間久了就開始審美疲勞,便不再看了。其實,小說以愛情為主,大都美輪美奐卻很幻滅,就像夢醒了尋不到痕跡,你并不能從中得到得到什么。
然后也讀了許多網絡小說:《斗羅大陸》《斗破蒼穹》《壞蛋是怎樣煉成的》《盜墓筆記》,主人公披荊斬棘,英勇非常,從廢柴無名之輩走向人生巔峰,雖然狗血,但有時特別需要這種血來刺激一下某些蟄伏的熱血和澎湃力量。
大學便認真在讀文學小說,因為大學生活乏善可陳,內心覺得需要有所積淀,課本和理論總是在自欺欺人,便去讀書。我曾給自己規定,每天操場跑十圈和每周至少讀完一本書。我很慶幸自己能夠堅持下來,堅持的結果立竿見影,自己的內心的確改變了不少。
文學小說并不怎么神圣,大都是很平凡的小說,不過一般都會立足于現實,由現實蔓生枝節或者去創造堡壘,然后通過這些來寄托我們的靈魂。
比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老先生在談到寫作《激流三部曲》的意圖時說道:"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里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里面受苦、掙扎而終于不免死亡。我最后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雖然是巴金筆下創造的故事,卻讓人感覺到真真切切存在的現實,感受到當時封建社會的可憎。
比如村上春樹,他善于創造自我世界的堡壘,《1Q84》《挪威的森林》《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年之禮》《且聽風吟》,他創造一個個超現實的世界,卻作為一個孤獨的人努力生存下去,我們都喜歡讀他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看到他的故事都不能置身事外——我們都是孤獨的,生活里碌碌無為,丟失了存在的實感,都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里孤獨得尋求著什么,尋求著愛情、尋求著孤獨、尋求著自我。
在看某部電影的時候,成東青夸下海口:要在大學四年讀800本書。我愕然,為求心安,于是也暗暗的在心里立志:我也要在大學四年讀完800本書,但最終我沒有完成,估計有四百本的樣子,因為到了三百本就不統計了。
有一次表哥問我,看那么多都記下了沒?
其實我搞不清楚看過為什么要記下,或者要記下些什么?因為每個人感觸的點并不一樣,一本書可能因為一個人,或者一個情節,或者一句話,甚至一個詞語而感動和心滿意足,也可能對照自身或者周圍經歷,感悟或者謹記一些什么,也可能很純粹得用這個來打發時間,不是任何事都需要高深的含義。讀書,充其量是Entertainment,充滿想象的娛樂,只不過很多時候都是自娛自樂。
我一直都在對自己的未來一無所知,不曾為自己制定目標,不曾想著改變。我很慶幸選擇了堅持閱讀,因為在不斷地閱讀中,我嘗試了無數次的思考,對人生,對自己,對人性,對生活,對愛情,而在不斷地思考之后,我漸漸收獲了自己,我開始知道自己要不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和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一個人,不想成為《高老頭》那樣,就需要不斷地消除自身的自私、貪婪、暴躁、自負、卑鄙,而改變自己去成為一個尊重、安靜、認真、謙虛的人。即使在身處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也應當尋求和守住自我。
為什么選擇讀書?
一、讀書,我們就不孤單。
偶爾會被朋友帶進逛街、KTV、旅游這種娛樂活動中去,但自己不屬于那種熱情開放與很多人都談得開的人,然后陪著人笑得莫名其妙。
村上春樹如是說,“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p>
閱讀可以當作這是一種娛樂方式(entertainment),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性格愛好都不盡相同,作為一名性格孤僻喜歡獨處和安靜的我來說,閱讀是一種很愜意很安靜的娛樂,我不必攪擾內心和不懂自己的人交涉寒暄,不必將自己的時間交付給外人。甚至有時候自己就是某個主人公,我再那個世界就好像魚游到了海里,竟然可以自得其樂。
二、 對文字的熱愛,對文學的追求。
有時候會對朋友說,讀書誤我一生。當然是笑談,只是因為自己懷有一顆敏感而文藝的心,而對文字有著過分的追求和熱愛,就好像蝴蝶扇動美麗的羽毛就忍不住要把它抓住似的。閱讀就是在追尋那些蝴蝶,對于精辟的、有感觸的段落、句子和詞都會摘錄下來,這顆文藝不安的心就會因此而滿足下來,有時也忍不住模仿著寫上一些。這里曾摘錄顧城——《我們去尋找一盞燈》: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你說/它在窗簾后面/被純白的墻壁圍繞/從黃昏遷來的野花/將變成另一種顏色/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你說/它在一個小站上/注視著周圍的荒草/讓列車靜靜馳過/帶走溫和的記憶/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你說/它就在大海旁邊/像金桔那么美麗/所有喜歡它的孩子/都將在早晨長大/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三、喜歡看故事,就跟電影一樣。
小說會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力。比如《盜墓筆記》,看文字看得驚怵,從七星魯王到怒海潛沙再到云頂天宮、秦嶺神樹,讓人腦子里一直不斷地盤旋各種盜墓的場景,無邪、悶油瓶、胖子、潘子帥不帥、演技如何我們都不必理會。電影藝術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用局限的時間來表達一個故事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廣電總局還要和諧一部分內容,相比之下,文字更能將故事完整而大膽得構造出來,看文字總比影視劇好一點。
四、對人文的思考,對生命的向往。
想起曾在大學看得《哀悼人》,日本小說,曾獲直木獎,感覺是我看過最最最最好的一本書。主人公靜人用了幾年的時間去為每一個死去的人哀悼,既有莊重的死也有微不足道的死,他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去哀悼去銘記,把每個人當做他人無法代替獨一無二的存在記住,記住有一個一定也有過一些優點的人物拼命地活過,記住一定存在過某個無可替代的人。這樣的行為私下人們褒貶不一,但靜人也說,只要有哪怕一件對別人的善良舉動或是被感謝的行為,那就足夠了。這世界充斥著無聲無息的死,心力交瘁的死,戀戀不舍的死,充斥著更為悲慘的死。人很渺小,很多人走了就像葉子被風吹過消失不見。很多人說成無聊,但直面這些的時候,我們就覺得生的世界的虛妄和慘淡。我們記住他,他愛過誰?他被誰愛過?他生時是怎樣的人?他是不是幸福?這些都會不見,像劃過的流星轉瞬即逝。
其實像《哀悼人》一樣,有很多的作品都在形而上得表達作者對人文的思考和對生命的尊重,而我們通過讀這些文章,更能清晰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從而讓我們更加認真和努力的生活。
五、眾里尋他千百度,似曾相識燕歸來。
我們有時莫名感動,或者產生某些類似靈感、明悟的東西,一霎那可能就消失不見,眾里尋他千百度,其實這種東西已經隱藏在我們的心里,而我們需要有合適的契機打開它。反之亦然,起初讀了許多文字,沒有感動不曾深刻,許久之后,遇到的一些事情,像是有條線將這段文字和這件故事連在一起,自己的感動也一下子被帶動起來了。
《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課本里的,當時只覺得陶淵明矯情,回家一件小事卻抒此大作,作!作!作!上了班的自己被老板呼來喚去,做牛做馬,工作到一年忽然回憶起這篇《歸去來兮辭》,真是應景非常,拿出本子一連抄了好幾遍,眼淚叢生。我們的經歷有時候不足以使我們完全認識一篇文章、一個人、一件事情的好壞,有很多的真理只有身在其中才可以知曉。
周國平說:“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么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也有這個思想”。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