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人的培養過程中,它的過程是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那么,一般讀完大學下來,基本上,我覺得絕大多數,整體的感覺是敏感的。
你要在社會上混,敏感不重要,鈍感重要。
所謂鈍感力就是領導批評你一句,其實有的時候真的是為你好,有的人批評一句就尋死覓活的,那肯定不行,就是你不要這么敏感,其實有時候比如說你在哪兒哪兒哪兒沒做到位。
然后你的直系領導可能瞥了你一眼,其實他瞥你那一眼,他真沒瞥你,可能是想別的事,可能你就為他瞥了你這一眼,這一天就心神不寧,就過于敏感。
我覺得判斷事物的時候,你比如說你判斷一個具體事物的時候,敏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你在判斷人際關系的時候,不要那么過于敏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馬未都
鈍感力,是昨天突然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一個詞匯,或許曾經見過它,只是當時沒有重視。不過這個詞匯依舊悄悄溜進我的潛意識里。
何為鈍感力?用寫這本書的作者自己話來說就是: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什么?遲鈍還有力量?很多讀者一定感到意外,畢竟遲鈍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含帶貶義色彩,它何時翻身還給予人力量?
但是生活中往往就是有這么一部分人,確實需要鈍感力。
比如說自己:
1.別人的一句不太中意的話可能我就敏感了,一瞬間情緒down到底谷,腦袋短暫空白,注意力被情緒打亂后。就可能錯過后面談話一些重要的內容。
2.有時別人的言行在可能觸及到我的盲區或者不足時,內心好像就提前開啟防御機制,行動上會表現出轉移話題,內心會在默默祈禱:千萬不要再談下去了。
3.在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卻還未出現時,腦海中就已經演了一出戲,把問題出現的前因后果,中間的人和事兒都搬上熒幕。可現實是問題暫未出現,我就已經身臨其境。
敏感卻不能平衡敏感的人,生活都不會太輕松。
比如自己。
有時很開心,有時很低落,起伏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關于保持平靜與穩定,卻有些不容易。
馬東曾在《奇葩說》中提到:
聰明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叫什么?敏感。
敏感就是缺乏安全,敏感就是保持警惕。渡邊淳一寫過一本書叫《鈍感力》他給出了幾個嚴格的標準,聽起來是雞湯,但是對大家會有幫助。
鈍感力是我們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方向:
鈍感力是快速忘卻不快的能力;
鈍感力是接受失敗繼續挑戰的能力;
鈍感力是坦然面對流言的能力;
鈍感力是對嫉妒和嘲諷心懷感激的能力;
鈍感力是對表揚甘之如飴但不得寸進尺的能力。
此刻,你對鈍感力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嗎?
我所理解的鈍感力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它在告訴我們無需對生活處處保持敏感,無需對人際時時保持警惕,教我們放下別人的評價,教我們學會看淡自身的不足與暫時性的失敗。
今晚是我第一次思考敏感于自身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
感恩敏感使我的共情能力更強
感恩敏感經常使我一眼便洞見事物本質
感恩敏感讓我清晰的知曉說哪些話可以令人快樂,哪些話會使人不快。因為敏感大大提升了說話的技巧。
感恩敏感幫助我理解很多事物的速度更快一些。
但是,敏感也真實地傷害了我。
它讓生活變得不再輕松,讓神經繃緊,讓錯誤的容忍度極低,讓一些事情的反應容易過激,
總得來說,敏感就像過山車,使人一會興奮過頭,一會恐懼萬分。
我感恩敏感,同時也不想過分敏感。
就像馬未都先生所說:“判斷一個具體事物的時候,敏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你在判斷人際關系的時候,不要那么過于敏感。
現在所面對的課題就是找出對哪些方面我是需要鈍感力的,哪些方面仍然可以保持敏感。
而非事事敏感,正所謂物極必反。
在敏感與鈍感之間尋求平衡,有的放矢,可能是我很長一段時間的課題。
或許一直以來都在追求自認好的,向上的東西。遲鈍一詞當初見到或許第一反應就是嗤之以鼻,很長一段時間打心眼是排斥有關遲鈍等等負面的一切。
但時間很奇妙,今天突然覺得我需要它。
因為它,我可以變得更好。
畢竟沒有什么是絕對的,一切都在變化。
鈍感力并非事事麻木,而是有的放矢。
在人情世故里遲鈍一點可以海納百川,輕松度過。原諒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在面對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時,可以放下執著與他人的評價,畢竟生命中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可做,你以為重要的其實真的沒那么重要。對這些所謂的面子,自尊心如果可以遲鈍一些,會不會離快樂更近一點?
恰恰是物極必反的感覺提醒了我:其實敏感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時,因為事物總是有兩面性,命里不能只有敏感的存在,其實鈍感也很重要。
它使我睿智也使我受傷。
最后想用馬東先生在談到鈍感力時說的最后一句話與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位朋友共勉:
推薦大家能夠記住鈍感力,因為那可能是一個職場新人在足夠聰明的時候,進化的方向。
在這把一個稱謂稍作修改,不單單是一個職場新人。還是我們每個成年人。
甚至,是每一個過度敏感的人。
愿你平衡好敏感與鈍感,生活有的放矢,那份內心的平靜仍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