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幾霸?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三種主流的說法涉及人物有八個人,讀完春秋史我覺得真正名副其實只有3個人。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平王東遷開始首先有所作為的是鄭莊公。鄭莊公是個能人,先是打敗他媽喜歡的他弟弟鄭段,軍事外交內政用人能力都很強。以至于可以欺負衛國宋國等實力相當的國家。軍事上發明魚麗陣,擅長使用謀略,比如伏擊等不合周朝軍禮的手段。最牛逼的作為就是打敗周天子的王師,對歷史進程影響很大。死后子輩爭位,鄭國漸漸威勢漸失,鄭國后來淪落為二流國家。并沒有稱霸之實,只是使鄭國成為中原諸國中最強的一國。
齊桓公呂小白確有稱霸之實。而且使用的方法是尊王攘夷,使用道德感化的方式讓各國心服口服,情愿尊齊國為領袖。呂小白線索里最重要的莫過于管仲,管仲是個神人各方面才能都很優秀。帶領齊國改革,富國強兵。呂小白能耐不大,從他晚年不是英雄的慘死就看的出來,但是他從諫如流,恢弘的氣度,不是常人可比。在位期間使齊國國土面積擴大,親身兩次北上攻打蠻夷,深入不毛,九死一生。并且把打下的蠻荒之地轉手送給了當時弱小的燕國。這也是為什么燕國后來可以躋身戰國七雄的重要原因。謚號桓,偉大的君主。晚年沒了管仲他竟然被兒子餓死。死后諸子爭位,齊國內亂,從霸主地位跌落下來,但仍然不失為一流國家。
宋襄公純熟扯淡的虛名霸主。宋襄公的偶像是齊桓公,所以就做了一個滿口仁義道德的君子。只會仁義道德沒有強大的國力或者過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齊桓公那樣的。打仗敗給楚國,搞會盟想做老大還被楚國人抓了。他有個弟弟宋目夷倒是有點能耐的,多次在關鍵時刻提出正確的想法,但宋襄公一心要做君子,不采納。所以宋國始終就是二三流的水平。
晉文公重耳是個傳奇霸主。他老爸晉獻公是個猛人,一生滅國18。重耳因為驪姬亂政的原因逃亡國外,一逃就是19年,流亡各國,受盡磨難。始終跟隨他逃亡的7個人當中有后來趙國的先祖,魏國的先祖。還有寒食節紀念的人介子推。這場逃亡是個傳奇,更是奇跡。后來終于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國君。再后來在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打敗楚國,一躍成為執天下牛耳的超級大國。真正意義上的稱霸。但后來晉國公族大權旁落,被六卿架空,最終分裂成三晉。重耳本人就是個牛人,人格魅力很大,才會有那么多人幫助他。重耳之后直到三家分晉晉國都是與楚國并列的超級大國。
一鳴驚人楚莊王熊侶。楚國是蠻夷之國,所以敢稱王。因為在南方的廣袤土地上當時并不開化,國土面積越打越大,不遵守周禮所以隨意攻滅小國。楚莊王上臺之初楚國奸臣當道,所以他把自己偽裝起來,偽裝成一個不理朝政的昏君來看清誰是忠臣誰是奸臣。終于三年之后一鳴驚人,任用賢良打擊奸臣。整肅內政。任用孫叔敖等人,在重耳死去之后與晉國的邲之戰打敗晉國,使楚國成為與晉國相當的超級大國。
秦穆公嬴任好。嬴任好求賢若渴,用5張羊皮得到百里奚。百里奚又推薦蹇叔。秦國在西部邊陲待膩歪了就想爭霸中原。首先就是擋住東出之路的晉國,于是嬴任好就想通過控制晉國,好借路東出。后來才有了他護送重耳歸國的事情。但是重耳不是池中之物。晉國強大了,秦國沒有半點好處。后來晉秦合圍鄭國,就有了我們以前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再后來嬴任好打算飛奪鄭國,一意孤行,1萬人被翻臉的晉國在崤之戰全殲。嬴任好東進不成,之好去打西戎,被周王封為西戎霸主。算不上真正的霸主。
吳王闔閭吳光。吳國,一閃而逝的春秋巨星。晉國是吳國的同盟,派人教吳人中原先進的技術,讓吳人騷擾楚國。吳光得到伍子胥的幫助,派遣專諸刺僚,通過政變的方式當上吳王。又有孫武的幫助富國強兵,吳光本人也勤儉節約。后來終于征集3萬人打入楚國本土,柏舉之戰3萬打20萬大勝楚軍,攻入楚都郢城,聲震天下。楚國反撲才退兵。此后吳國修養生息,直到夫差上位打敗越國,又開始北上爭雄,后來黃池會盟達到可以與晉國平起平坐,但此時越國已經偷襲吳國,吳國就在此后數年滅亡。吳國雖然閃耀一時,但是卻又瞬間滅亡,也算不上霸主之實。
越王勾踐。勾踐早有范蠡和文種輔佐,但是越王不聽勸諫,終于引來兵敗被圍。又因為有范蠡和文種,他才選擇為吳王奴。越國只被允許有3000甲士防衛之用。勾踐及范蠡都去吳宮做奴隸。忍辱負重三年,甚至去嘗吳王大便,才換來夫差的信任被放回國。回國后臥薪嘗膽,依靠伐吳九術,以身作則與民同苦,又靠越女劍和進獻西施終于在吳王將兵在外偷襲姑蘇城得手,之后奮戰數年才滅亡吳國。但是勾踐只是做到滅亡吳國震動天下,沒有名副其實的去爭霸。但他的傳奇經歷也足以是他成為春秋時代的巨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