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六一兒童節了,早已失去了童心的我們怕是再也找不回當初的那份純真,這其實也是人生的必然。無需難過,我們還有電影。這兩期無眠就推薦兩部兒童題材的電影(無眠以前寫的兩篇影評),希望它們能給困頓于成人世界中的朋友們些許的啟迪與慰藉。
辛棄疾為我們描繪的這幅溫馨恬怡的農家畫卷,或許寄托著千年來中國人對于家的期許,三世同堂、母慈子孝、其樂融融。老人與兒童,作為中國傳統大家庭的象征,代表著家族血脈、文化的傳承與延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文化又將“尊老愛幼”這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擴展至全社會。當然在西方世界,老人與兒童被定義為弱勢群體,也一直受到社會的關照,到如今這更是現代文明進步的標志。但是,社會給予老人與兒童的關照,往往是單向和粗暴的,我們是否深入過他們的內心去探求他們的所思所想,去思索如何滿足他們的非物質需求,乃至去創作真正打動他們的藝術作品。
老人與兒童,這站在生命兩端的個體,彼此在觀照與交流中,將會碰撞出多么令人期待的花火,摩挲出多么令人惆悵的情愫。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電影,這樣體現著內心探求,這樣蘊藏著豐富哲思,這樣飽含著細膩情感的電影:
較之《變臉》中變臉王傳藝于狗娃的艱難困苦,《孫子從美國來》中老楊頭與洋孫子的皮影交流就愉悅的多;
《海蒂與爺爺》、《追捕野蠻人》把一老一小從排斥到接納再到難舍的情愫講述的絲絲入扣;
《中央車站》中二者在歷險漂泊過程中的相互完善,多年后《飛屋環游記》又輕松自在的玩了一回。
其實,正如《天堂電影院》中艾佛特對多多所說,“生活和電影不一樣,生活難多了。”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深入生活個體的內心,創作者才能奉獻出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澳大利亞拍攝過這樣一部電影,片中的一老一小,在澳洲荒野中,完成了各自的心路歷程。這部電影有個好聽好記的譯名——《荒野有情天》。
小男孩肖恩同父母一起去森林里露營,?汽車不幸遭遇意外墜入懸崖,肖恩父母雙雙身亡。萬幸的是肖恩不在車內,但在這荒野中,形單影只的肖恩不可能活下去。
這一切,都被同樣在山中跋涉的老人帕特瑞克所知曉。然而,他并沒有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是在遠處默默地旁觀,這并非由于帕特瑞克的冷血,而是另有隱情。
影片開場便交代了帕特瑞克只身來到荒野的意圖。帕特瑞克是個二戰老兵,戰爭結束后一直在美國生活。然而癌癥侵襲了這個當年勇猛頑強戰士硬朗的身軀,他深知自己時日不多,希望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遙遠澳洲叢林深處那片荒涼的農場,獨自安靜的死去。
在好萊塢硬漢威廉·霍爾登飾演的帕特瑞克那張滄桑的臉上,每一個溝壑都填滿了倔強,每一條皺褶都書寫著頑固。他又如同《金色池塘》中的老教授,言辭刻薄、固執己見,當然我們最終會發現,他那拒人千里之外的強硬外表下包柔著一顆溫柔博愛的心。我們也不難想象,一位在生命最后時刻都只愿獨自度過的老人,曾經經歷過何等的苦痛與掙扎。
帕特瑞克童年時的伙伴——如今煢煢孑立的幾位老者,孤獨的守望著澳洲這個荒涼頹廢的偏遠小鎮。當得知帕特瑞克的真實意圖,看到他竟淪落到以嗎啡度日,白發蒼蒼的故交不禁老淚縱橫,苦口婆心的規勸他留在鎮上。然而對于帕特瑞克來說,尊嚴比被愛更為重要,甚至不愿在外人面前顯露苦痛的他,怎能忍受在眾目睽睽下死去,做了一輩子的英雄,他不愿意扮演也不會扮演被拯救的角色,所以他不惜與老友翻臉也要完成人生最后一個任務——孤獨中從容赴死。
就這樣,帕特瑞克就像那非洲叢林中垂死的老象,步伐遲緩但堅定的走向自己的墳墓。
但是在路上,他的腳步遲疑了,他的信心動搖了,這并不是因為他改變了初衷,他的初衷不會也無法改變,而是因為,他遇見了一個需要被拯救的個體—肖恩。
“我該怎么辦?沒辦法送他回去,我沒有那么多時間了。”老人聽著肖恩的哭號自言自語。施以援手,那便意味著自己臨終意愿的破滅,視而不見,一個幼小的生命便將終結。英雄的輝煌固然令人熱血沸騰,英雄的遲暮更令人慨嘆。
或許,或許還有其他辦法。
還未從喪失雙親的巨大悲痛中完全清醒過來的肖恩,轉而又陷入對叢林險惡環境的恐懼中。無情吞噬了肖恩父母的大自然再次展現了自己兇險的一面,空寂的山谷時時震蕩著莫名的怪響,幽暗的叢林默默散發著死亡的氣息。毒蛇、蜥蜴、豪豬、袋熊……種種未知而兇險的動物盤亙在肖恩左右,孤獨、饑餓、無助、恐慌……各個壓抑的情感襲上他脆弱的心頭。正當他這顆小水滴即將在荒野中蒸發消亡之際,偶然間,他遇到了一位行走中的老者。老者似乎并未發現落魄的孩童,仍然自顧自的行走。
置身事外的觀眾或許明白,在廣袤的叢林深處,怎么可能有所謂的偶遇。雖然這是老者的刻意安排,但電影并未如觀眾所預期的上演一場求救與施救的套路,而是在展現老人與兒童之間復雜微妙的關系中,深刻刻畫了二者獨特的性情和內心需求。
肖恩沒有向帕特瑞克求救,而是試圖偷取他的食物,我們發現在巨大的悲痛與恐懼中他失去了語言能力。創作者的意圖很明顯,情節和畫面暗示了肖恩此時已被退化成為了“野生動物”,仿佛重新回歸大自然這個“子宮”當中。
頑固的帕特瑞克必然不會如慈母般的接納和教育肖恩,他粗暴的趕走了偷食的肖恩,并對肖恩的尾隨置之不理。帕特瑞克和觀眾的心里都明白,給予零星的食物毫無意義,想走出荒野,必需掌握的是生存技能。
“要想烤火你要自己去撿柴!”終于,帕特瑞克開始對緊緊跟隨的肖恩“授之以漁”。如何生火、如何依靠樹枝分辨方向、如何跟隨溪流行走,肖恩仿佛剛從荒蠻中走出的原始人類,懵懂的傾聽著“普羅米修斯”的教導。這種單向而困難的交流似乎惹惱了暴躁的帕特瑞克,第二天清早老人不告而別,留下惶恐的肖恩茫然不知所措。正當肖恩絕望之際,老人在遠處大聲質問他的姓名,經過一次一次的嘗試,在恢復語言能力許久之后,他終于記起了自己的名字——肖恩·戴利?。
肖恩重拾人性,也被帕特瑞克所接受。帕特瑞克一面煩躁的抱怨著肖恩打亂了他的計劃,一面耐心的講解著叢林中的生存技能。“你只能靠自己!”老人反復告誡著。至此,二人的對抗也逐漸轉向了融合。他們一起在小溪中捕魚,一起在樹叢中布置陷阱,一種祖孫般的親情開始悄悄建立,盡管,帕特瑞克仍然常常發火,盡管,肖恩沒有半句謝言。在這無人知曉的荒野,兩個同樣孤寂的生命,一個走向死亡,一個走向重生。死者賦予生者以希望、生者給予死者以慰藉。
看著肖恩,帕特瑞克如同看見兒時的自己,聰明頑皮、倔強堅強,在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孑然一身的他,心頭似有千言萬語,卻又無語凝噎。人生,是自己走出來的,老人能幫助肖恩走出這片荒野,但剩下的路,還是要他自己走,即便,他會走帕特瑞克的老路。看著帕特瑞克,肖恩也如同尋找到了“父親”,一個值得膜拜的導師與偶像。他不僅獲得了新生,也獲得了新知,仿佛一夜長大,他邁上了人生之路。
日益加重的疼痛提醒著帕特瑞克,剩下的時間寥寥無幾。為了讓肖恩獨自前行,他再次撇下肖恩。然而肖恩此時還沒有做好準備,他仍然深深依戀著帕特瑞克不愿離去。在逃脫了野狗追擊這最后的考驗后,肖恩趕上了帕特瑞克,與其一同到達了老人夢想中的那片樂園。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破敗荒蕪的農場喚起了老者兒時的記憶,在經歷了悲苦的人生后,帕特瑞克回歸故土,終于可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二人一起漫步、一起洗浴,在人生的最后時刻,帕特瑞克享受到了“天倫之樂”,他又回歸童年、回歸自然、回歸自己。
對于老人,這是一個釋然的故事。他也許經歷過輝煌,也許舔嘗過不堪,也許萬眾矚目,也許眾叛親離,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釋然了,釋然拋下塵世間的所有羈絆,平靜的面對自己的宿命。因為,他在日薄西山之際,拯救了一只迷途的羔羊。拯救了他人,也是拯救了自己。是的,他重病纏身,他步履艱難,他茍延殘喘;是的,他憤世嫉俗,他怨天尤人,他消沉頹廢,但是,他最終會有尊嚴有意義的離去。“塵歸塵,土歸土,讓長眠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他的肉體被無情的疾病所擊垮,但他的靈魂在對別人的拯救中得以釋放,而他的生命也在被拯救者的身上得以延續。
對于兒童,這是一個成長的故事。肖恩是不幸的,他如同不喑世事的千尋,失去了家長的庇護,失去了親人的關愛,只身流落在一個未知的世界。在這里,他也一度迷失、一度墮落。肖恩又是是幸運的,他被帕特瑞克所拯救,所教導,所激勵。在他人生起始,他就懂得了,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與其哀怨上帝的不仁慈,不如頑強扼住命運的咽喉。如果說帕特瑞克是他人格中的“父親”,那么殘酷的大自然則是他的“母親”,二者一同使他重生,一同促他成長。他必將銘記,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一切只能靠自己!?相信當他在走出荒野之際,他將擁有一顆被勇氣澆鑄受自然磨礪的堅強之心,這顆心能幫助他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讓他勇往直前。
關于老人與兒童,這是一個愛的故事。不同于去年大熱的《追捕野蠻人》,本片更接近于《蝴蝶》,電影中沒有客觀的反派,如果有,那也只是二人各自的內心。帕特瑞克要壓抑自己暴躁的性格,要擯棄自己垂死的絕望;肖恩要樹立對未知世界的認知,要克服對蠻荒叢林的恐懼。最重要的是,他們都需要付出自己的愛,也都需要坦然接受別人的愛。老者與孩童,愛與被愛,相互給予、相互接納,在殘酷的澳洲荒野中,共同譜寫了一曲充滿了憂傷但又孕育著希望的生命二重奏。
奇妙的是,老人與兒童,他們巨大的年齡差距并沒有成為兩者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也許生命真是生生不息的輪回,位于這個循環兩端的個體往往靠的更近。兒童崇拜著老人的智慧,兒童折服于老人的博大;老人的固執被兒童的純真所化解,老人的傷痛被兒童的無邪所撫平。所以《老人與海》中,只有男孩馬諾林才能理解老人圣地亞哥的夢想;所以《悲慘世界》中,只有女孩珂賽特才能激發老人冉阿讓的斗志。再回到這部《荒野有情天》,影片將兩顆心之間的厭煩、相持、接近、容納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心與心的交流碰觸中,一種真摯充沛而樸素的情感舒緩的流淌出來,滌蕩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靈。正因為這種情感,《金剛狼3》中尋鄉的暮狼羅根令人心碎,正因為這種情感,《我們倆》中孤寂的房東老太使人落淚。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情感,我們的心靈期待這種情感。因為這種情感,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道路上,化作遙遠天際的那顆明星,一直在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使我們不至在幽暗的荒野中迷失。
影片最后,肖恩在悲痛中一磚一石的壘好帕特瑞克的墳墓,拿起老人生前的木杖,堅定的踏上了回家的路。
伴隨著這個瘦小背影的遠去,優美的歌聲響起,催人淚下。
這路,看上去如此漫長,
我希望,我能變得堅強。
因孤獨而害怕的時候,
想起你,我找到回家的路。
兩個生命,就此生死永別。
你靠近我,并觸動我的心,
我知道,我將如此般成長,
孤身一人,但踏上了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