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周二,端午節(jié)快樂!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書叫《學會學習》。
說到學習,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如果把學習的過程進行拆解,可以將其分為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環(huán)節(jié)。輸入的重點,是把知識理解透徹;處理的過程,是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本領;最后的輸出環(huán)節(jié),是為了檢驗學習效果。
怎么能讓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更加高效呢?我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套學習方法,分別是概念法、模仿法以及限定法。
①『概念法』
很多人輸入信息的時候,總是忽略最基礎的問題,那就是「概念」。概念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質,而不僅僅只是記住了這件事情。如果只記住不理解,大腦就像個只能存儲的U盤,而不是處理信息的電腦,無法活學活用。
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被人稱為「知識巨匠」,他非常擅長給概念命名,這讓他培養(yǎng)出超乎常人的洞察力。麥肯錫公司最開始為企業(yè)出謀劃策時,并沒有一個簡潔的詞語能概括他們的工作內容。而在德魯克將其定義為「管理咨詢」后,麥肯錫公司的工作內容便一目了然,業(yè)務合作也更為順暢,甚至開辟了全新的領域。
對于概念,我們不應只是滿足于表面的認識,而更應該通過加深理解來夯實基礎。怎么做呢? 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對概念進行定義。
比如經(jīng)濟學的「沉沒成本」,你可以定義成「已經(jīng)在某件事上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時間、金錢等成本」。把你定義的概念寫下來,如果不夠簡潔,那就繼續(xù)精簡,保證用最少的文字去解釋清楚。
第二步,描述這個概念的應用場景。
還是以沉沒成本為例:看到一半覺得不太好的書,不要覺得不看完太浪費,因為已經(jīng)花的時間屬于沉沒成本;再比如舍不得跟交往多年但感情破裂的男朋友分手,也是因為傾注了沉沒成本。
通過這兩個步驟,你會對這個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②『模仿法』
在學習時,模仿不僅不可恥,反而還非常有必要。大家回憶下,小時候練字和繪畫,都有「臨摹」這一過程。模仿的本質,就是把標桿參照物的優(yōu)點,都復制到你的腦海里,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
如果初次接觸一個新領域時,只是自己盲目探索,看似很努力,其實走了很多彎路,不如完全掌握正確做法后,再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其進行改進和突破。
所以,當我們見到優(yōu)秀的人和事物時,先不質疑、不討論、不自作聰明地做任何改動,而應該進行全盤理解吸收,否則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但切記,不能盜版,也不能山寨,而是要臨摹思維的精髓。
模仿的最終目的是學而不同,甚至獨樹一幟,成為別人模仿的對象。
舉個例子,星巴克剛創(chuàng)立時,還只是一家賣咖啡豆的小店。創(chuàng)始人舒爾茨親自飛到意大利,觀察了500家咖啡店,拍下每一家店的照片,細心地做好記錄。回國后,他將店鋪全面模仿意大利咖啡館,事業(yè)才順利起步;后來他根據(jù)用戶需求,做出擴大休息區(qū),更改菜單等一系列迭代;再后來獨創(chuàng)性地發(fā)明了用紙杯外賣、統(tǒng)一店鋪視覺,才逐漸形成今天獨有的風格。
同樣,如果你想內化新事物,也可以參考這個思路。比如練習寫作,可以先從喜歡的文章里摘錄好詞、好句,放置幾天以后, 試著不看原文, 用自己的話進行復述, 然后對比和原文的區(qū)別,加以改進,慢慢就能形成一個固定的寫作范式,最后加上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生活感受,很快就能妙筆生花。
③『限定法』
學習時,我們需要廣泛地涉獵和閱讀,否則容易片面地看待問題。但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行動時,最好限定一個方向實踐,讓自己在這條道路上變得與眾不同。
著名的文學家歌德,終身都在使用限定法。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接受英才教育,精通幾國語言,還擅長繪畫和鋼琴,做過翻譯和律師。在回憶晚年時他說:“最難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專注在一件事上,斷絕其他干擾。”歌德雖然興趣廣泛,但他后來在「用德語寫作」這個行為上非常專一,當時德語被普遍認為寫不出優(yōu)雅的句子,可他一直把德語視為自己的賽道,最終成為一代文豪。
限定自己的行動范圍,不是讓你不去多做嘗試,而是在幾個有把握的方向上選擇一個,集中所有力量,單點突破,把自己的學習成果最大化。
比如很多人想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但總是今天做點這個,明天做點那個,結果哪一個都無法發(fā)揮最大效能。一個人不太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成功,但往往可以用一技之長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總結下,我們今天從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學習步驟入手,分享了概念法、模仿法和限定法。每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往往都是前人經(jīng)驗和智慧的總結。實踐起來,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幫助我們加速成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fā)。
參考書目:《學會學習》[日]齋藤孝
來源:剽悍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