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手詳情可咨詢宣傳人蒽茯q727785206
【微信說】人的狀態是由心而生
文/華夏
前段時間一輪高考又結束了,復讀的A同學打來電話談論著這一年的種種事物以及對于未來的憂慮之感。說起來,我們這一批先進入大學的學姐學長大部分都沒有起到表率作用,通宵K歌打DATA,睡到日上桿頭,夜夜笙歌,沉迷墮落的自我享受中。也難怪這群還有斗志的年輕人會為自己未來的方向感到擔憂。 不禁讓我想起那日聽到的講座,主講人說,看到你們富有朝氣的面龐,真懷念自己年輕的模樣。當時聽到這句話,全場唏噓聲不止,如今回念起來,倒也是這番韻味。 雖然高中生涯被人唾棄不止,因為一些奇葩的硬性規定讓無數學子輾轉反側。然而可笑的是,這段經歷大概是中國教育背景下中國學生特有的一段必須回憶的是生活,是走向大學社會乃至更遠的未來都值得回憶,并引起共鳴的一段生活。 我原來老以為這種共鳴是來源于生活的雷同性,三點一線的生活,固定不變的理論知識,朗朗的讀書聲,每期必來的周測月測小考大考,固定的前后桌,食堂里插隊的身影,和老師斗智斗勇。后來當我有一日早晨6點站在大學里朗讀聲不絕的走廊時,我才意識到那種共鳴是來自于那顆年輕的跳動的奮斗的充滿激情的心。 我高二那年和M同學一起出去漫步,她的成績不太好,當年都未曾參加中招考試直接選擇了職業高中。但是我還記得在那次中招之前的半年,她在我們寢室的隔壁,每天早晨我都能聽到她讀書的聲音,在教室的時候她也會來問我各種題目,我能在她的眼睛里看到認真。但是,現實就是,并非所有的付出都一定會有回報,至少這個回報不是突然間就能到來。所以她的成績還是不好,她最終還是沒能勇敢地選擇參加中招考試。但是那一天她和我說,她覺得她唯一感動自己的就是那段時光,因為她覺得自己以后都不會再那樣為了一個目標拼盡全力。以后吃苦的時候,她都會和自己說,我曾經也努力過,雖然沒有成功,至少堅持過。 那天回家以后,我反復斟酌了這些言語的力量,只能覺得微妙地震動著我的心臟,但是它不足以給我一種完整的沖擊。 但是我相信走過高考這條路的人,到了大學以后就能深沉地感受到那種特殊的沖擊力。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走下坡路,那種鼎盛時期的奮斗感真的回不來了。尤其回不來的是,那時候那種奮斗的感覺。 前幾天寫實驗報告和預習報告,我給自己留了4個小時的時間去完成,我當時和我父親說這個事情的時候我還自嘲著說,如果在高中時期我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很好。而如今那種努力地感覺已經差了很多。當然我也有過為了一門學科廢寢忘食的通宵過兩個夜晚,不過前提是,那個學科,我很喜歡。 于是我就想著,是什么把我變得如此懶惰。其實,我們人生中最大的懶惰,就是當我們明知自己擁有作出選擇的權力,卻不去主動改變而使放任它的生活態度。 不過,變懶的不止我。 C同學上次打來電話,和我念叨著說,他當年覺得看書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現在書放在他的面前,即使沒有事情做也不會選擇去翻一下。他當時問我,我是不是有病?我想了一下,我和他說,高中時刻覺得書如此珍貴,是因為生活過于規律了,在這種規律的生活里面獲取一些外界的信息會讓人神清氣爽,而且會有一些和人聊天時候的談資。而現在,我們已經缺少交流,沒人在意別人在如何生活。沒有攀比,反而沒有進步。 他在電話那頭似乎點了點頭。其實我說這話的時候,正企圖說服我自己,懶惰都是源自環境,但是誰都知道,懶惰源自我們本身。 猶記得打工去的D說,雖然都是在念大學的年齡,好像我永遠一副樂觀的不得了的心態。然后我記得我和他說,這幅樂觀源自于一種態度。 我前幾年看過王小波的一片雜文,大致的情況是,他說他在大學的一節高數課上,老師說,這門課可能以后你們都不會用,但是我還是要講,因為我覺得這個知識是好的你們應該知道。無獨有偶,后幾年我在網上看流行的段子,有一條大意是,英語雖然簡單,你卻不愿意去考一個四級的證書,等到有一日別人都拿著證書的時候你才知道什么都不會。你的豪情壯志被狗吃了吧。 雖然說言辭犀利加粗魯,不過鄙人認為還是值得深思。 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想要走的道路,不過我們走了太久的應試教育,被告知什么知識是對的什么知識是錯的,該學習什么該掘棄什么。我們的變通能力選擇能力其實已經被磨滅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能選擇的不過是接受現狀。 就像那個高數老師說的,知識是好的,值得我們去獲取。就像那個四級考試,你可以選擇它未完待續
本文發表于《預見遇見》實體雜志2015年版第二期,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